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云南代表们让不少人感动了。为了让电站尽快上马,普朝柱和人大代表联名提交提案“请将漫湾水电站列为‘七五’国家重点建设计划案”。在会上普朝柱正式提出:云南拿出3个亿与水电部合建漫湾。话音未落,四座皆惊,地方出钱参与国家项目,这是从未有的事。
提案终于有了回音。不久,云南省政府办公室接到水电部正式答复文:“漫湾水电站是云南省开发条件优越、前期工作比较落实的水电站。目前,国家‘七五’计划正在编制中,漫湾水电站将根据云南有色金属、磷矿等开发的用电需要和国家投资的可能统筹考虑。”没有完全肯定,答复相当委婉,事情好像有点扑朔迷离。
1984年8月2日晚,岳世华家中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我是普朝柱,水电部要求派人去北京商谈漫湾合资建设的事,你去吧!”捏着话筒,时任云南省电力局局长的岳世华感到又惊又喜又紧张。
3天后,普朝柱将全省计划、经济、建设、交通、电力、物资等部门主管全部叫到五华山,一场围绕漫湾项目的讨论热烈展开。
“3亿,云南到底拿不拿得出来。”岳世华首先发问。
“这两年收支相抵,每年还要吃国家补贴几个亿,钱肯定一次拿不出来。但是,我省每年可获得8000多万能源建设基金,就把这笔钱投到电站上怎样?”省计委主任钟其庆说。
“每年筹8000万,3年也才2.4亿,差的怎么办?”普朝柱问。
财政厅厅长赵华拍拍胸脯大声道:“剩下的6000万,我再难也拿了。”末了还幽默一句:“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大家都笑了。
“那架设电线所需的1万吨钢材怎么落实?”普朝柱又问。
话音刚落,物资局的负责人说:“保证按规格供给。”相当干脆。木材、水泥、运输、征地移民等一系列围绕漫湾水电站的重要问题纷纷有了着落,省政府所有相关部门倾其全力,支持建漫湾。
讨论结果很快形成会议纪要迅速呈报国务院、国家计委及国家经委的相关负责人。一项重大使命落在岳世华肩上:带着纪要去北京,找水电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化工部、有色金属总公司、水电建设总局等。
8月,北京正值酷暑,已年过六旬的岳世华不敢有丝毫松懈,整整11天,把中央相关部委所有负责人都找了个遍。所有努力没有付之东流,这个项目终于在当年12月挤进国家“七五”重点建设工程。
全面实行招投标
项目获批,漫湾建设迅速展开。此时鲁布革水电站正在建设中,其试行的新管理方式已显现出巨大能量,漫湾水电站工程管理局自组建之日起,就开始借鉴鲁布革经验,在电站所有工程中全面实行招投标。
为落实责任,云南省电力局作为项目业主,与水利电力部和云南省签订投资包干合同,负责电站建设的贷款、还款以及生产运行;为了加强对合资建设的领导,成立了由云南、水利电力部领导为首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成立漫湾水电站工程管理局,时任省电力局副局长贺恭任管理局局长。
漫湾水电站工程规模巨大,部、省两级领导对它寄予厚望,把第一台机组的发电时间由原计划的1992年提前至1991年。工期提前了,施工任务也加重了,若整个工程作为一个总标,招标难以形成竞争,难以实现提前发电的工程进度。为此,工程管理局灵活采用分项招标的方式,引进更多施工队竞争,通过竞争来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于是在漫湾宽广的施工战线上,出现了多个施工单位进点作业的热烈场面。
由于实现分标承包,工程管理局与施工、设备物质制造、设计单位、地方政府、监理单位分别通过合同契约签订相应的经济合同,建立良好的横向关系,全面实施合同制管理。
通过分包招标,在施工初期立刻显现出良好的效率,但在合同执行后,怎样管理合同,以确保电站建设进度、质量、投资控制?工程管理局有人提出引入社会监理单位,以第三方管理合同,让业主与承包方摆脱琐碎的合同事务纠纷,集中精力搞好建设。
“在中国,这行不通,现在刚刚搞改革,社会上还没有独立的监理单位。”有人立刻提出异议。
“干脆管理局来管合同算了,省事。”有人说。
“我看这样,可以在管理局中成立监理工程师处,这个处只能留小部分管理局的人,向外聘请大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在行政上,隶属于工程管理局,从业务上,独立行使职权,经济独立核算,这样既保证监理质量,又保证公正性。”工程管理局一位领导提出。
新创的建设监理制,很快得到上级批准,漫湾水电站也被列入建设部、能源部工程建设监理的试点单位之一。
为解决移民难题,漫湾筹建期间,完全改变由建设单位负责移民的传统工作方式,省政府专门成立省支援漫湾建设办公室,包干所有移民工作。同时,电站所在地州州长成为移民专员,相关县也成立援漫办,由副县长坐镇指挥,在全省各级政府协力下,移民工作第一次超过工程建设进度。经过7个月的准备,征地、移民、电线架设、通电、通路等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1986年5月1日,漫湾工地锣鼓喧天,导流隧洞和泄洪洞作为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预示着万古奔流的澜沧江将被拦腰斩断。”在岳世华的回忆录中记录着这样的文字,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从投资到筹备到建设,漫湾创造了全新的体制,被业界称为“漫湾模式”,它第一次实行部省合资办电,打破了过去几十年来大型水电工程依赖国家投资的单一格局,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探索出地方政府包干负责征地、移民的新办法,广受中央与社会认可,漫湾被誉为“八五”计划期间中国水电建设的“五朵金花”之一。
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云南代表们让不少人感动了。为了让电站尽快上马,普朝柱和人大代表联名提交提案“请将漫湾水电站列为‘七五’国家重点建设计划案”。在会上普朝柱正式提出:云南拿出3个亿与水电部合建漫湾。话音未落,四座皆惊,地方出钱参与国家项目,这是从未有的事。
提案终于有了回音。不久,云南省政府办公室接到水电部正式答复文:“漫湾水电站是云南省开发条件优越、前期工作比较落实的水电站。目前,国家‘七五’计划正在编制中,漫湾水电站将根据云南有色金属、磷矿等开发的用电需要和国家投资的可能统筹考虑。”没有完全肯定,答复相当委婉,事情好像有点扑朔迷离。
1984年8月2日晚,岳世华家中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我是普朝柱,水电部要求派人去北京商谈漫湾合资建设的事,你去吧!”捏着话筒,时任云南省电力局局长的岳世华感到又惊又喜又紧张。
3天后,普朝柱将全省计划、经济、建设、交通、电力、物资等部门主管全部叫到五华山,一场围绕漫湾项目的讨论热烈展开。
“3亿,云南到底拿不拿得出来。”岳世华首先发问。
“这两年收支相抵,每年还要吃国家补贴几个亿,钱肯定一次拿不出来。但是,我省每年可获得8000多万能源建设基金,就把这笔钱投到电站上怎样?”省计委主任钟其庆说。
“每年筹8000万,3年也才2.4亿,差的怎么办?”普朝柱问。
财政厅厅长赵华拍拍胸脯大声道:“剩下的6000万,我再难也拿了。”末了还幽默一句:“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大家都笑了。
“那架设电线所需的1万吨钢材怎么落实?”普朝柱又问。
话音刚落,物资局的负责人说:“保证按规格供给。”相当干脆。木材、水泥、运输、征地移民等一系列围绕漫湾水电站的重要问题纷纷有了着落,省政府所有相关部门倾其全力,支持建漫湾。
讨论结果很快形成会议纪要迅速呈报国务院、国家计委及国家经委的相关负责人。一项重大使命落在岳世华肩上:带着纪要去北京,找水电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化工部、有色金属总公司、水电建设总局等。
8月,北京正值酷暑,已年过六旬的岳世华不敢有丝毫松懈,整整11天,把中央相关部委所有负责人都找了个遍。所有努力没有付之东流,这个项目终于在当年12月挤进国家“七五”重点建设工程。
全面实行招投标
项目获批,漫湾建设迅速展开。此时鲁布革水电站正在建设中,其试行的新管理方式已显现出巨大能量,漫湾水电站工程管理局自组建之日起,就开始借鉴鲁布革经验,在电站所有工程中全面实行招投标。
为落实责任,云南省电力局作为项目业主,与水利电力部和云南省签订投资包干合同,负责电站建设的贷款、还款以及生产运行;为了加强对合资建设的领导,成立了由云南、水利电力部领导为首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成立漫湾水电站工程管理局,时任省电力局副局长贺恭任管理局局长。
漫湾水电站工程规模巨大,部、省两级领导对它寄予厚望,把第一台机组的发电时间由原计划的1992年提前至1991年。工期提前了,施工任务也加重了,若整个工程作为一个总标,招标难以形成竞争,难以实现提前发电的工程进度。为此,工程管理局灵活采用分项招标的方式,引进更多施工队竞争,通过竞争来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于是在漫湾宽广的施工战线上,出现了多个施工单位进点作业的热烈场面。
由于实现分标承包,工程管理局与施工、设备物质制造、设计单位、地方政府、监理单位分别通过合同契约签订相应的经济合同,建立良好的横向关系,全面实施合同制管理。
通过分包招标,在施工初期立刻显现出良好的效率,但在合同执行后,怎样管理合同,以确保电站建设进度、质量、投资控制?工程管理局有人提出引入社会监理单位,以第三方管理合同,让业主与承包方摆脱琐碎的合同事务纠纷,集中精力搞好建设。
“在中国,这行不通,现在刚刚搞改革,社会上还没有独立的监理单位。”有人立刻提出异议。
“干脆管理局来管合同算了,省事。”有人说。
“我看这样,可以在管理局中成立监理工程师处,这个处只能留小部分管理局的人,向外聘请大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在行政上,隶属于工程管理局,从业务上,独立行使职权,经济独立核算,这样既保证监理质量,又保证公正性。”工程管理局一位领导提出。
新创的建设监理制,很快得到上级批准,漫湾水电站也被列入建设部、能源部工程建设监理的试点单位之一。
为解决移民难题,漫湾筹建期间,完全改变由建设单位负责移民的传统工作方式,省政府专门成立省支援漫湾建设办公室,包干所有移民工作。同时,电站所在地州州长成为移民专员,相关县也成立援漫办,由副县长坐镇指挥,在全省各级政府协力下,移民工作第一次超过工程建设进度。经过7个月的准备,征地、移民、电线架设、通电、通路等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1986年5月1日,漫湾工地锣鼓喧天,导流隧洞和泄洪洞作为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预示着万古奔流的澜沧江将被拦腰斩断。”在岳世华的回忆录中记录着这样的文字,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从投资到筹备到建设,漫湾创造了全新的体制,被业界称为“漫湾模式”,它第一次实行部省合资办电,打破了过去几十年来大型水电工程依赖国家投资的单一格局,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探索出地方政府包干负责征地、移民的新办法,广受中央与社会认可,漫湾被誉为“八五”计划期间中国水电建设的“五朵金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