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Introduction
中微子共有三种,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十二种最基本粒子中性质最为特殊,被了解得最少的。它不带电荷,几乎不与物质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微子没有质量,而且跟DNA只有右旋一样,只存在左旋中微子,从而导致了微观世界的左右不对称。
中微子震荡最近的物理研究表明中微子具有微小的质量。1998年,日本的超级神岗实验(Super Kamiokande)以确凿的证据发现中微子存在振荡现象,即一种中微子在飞行中可以变成另一种中微子,使几十年来令人困惑不解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迷和大气中微子反常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中微子发生振荡的前提条件就是质量不为零和中微子之间存在混合。2001年,加拿大的SNO实验通过巧妙的设计,证实丢失的太阳中微子变成了其它种类的中微子,而三种中微子的总数并没有减少。同样的结果在KamLAND(反应堆)、K2K(加速器)这类人造中微子源的实验中也被证实。Super-K实验与Homestake太阳中微子实验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中微子振荡的原因是三种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与弱作用本征态之间存在混合。中微子的产生和探测都是通过弱相互作用,而传播则由质量本征态决定。由于存在混合,产生时的弱作用本征态不是质量本征态,而是三种质量本征态的叠加。三种质量本征态按不同的物质波频率传播,因此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中微子,会呈现出不同的弱作用本征态成分。当用弱作用去探测中微子时,就会看到不同的中微子。
中微子振荡示意图。一个电子中微子具有三种质量本征态成份,传播一段距离后变成电子中微子,缪中微子,陶中微子的叠加。
中微子的混合规律由六个参数决定(另外还有两个与振荡无关的相位角),包括三个混合角q12、q23、q13,两个质量平方差Dm21、Dm32,以及一个电荷宇称相位角dCP。通过大气中微子振荡测得了q23与|Dm32|,通过太阳中微子振荡测得了q12与Dm21。在混合矩阵中,只有下面的两个参数还没有被测量到:最小的混合角q13、CP破缺的相位角dCP。测得的q13的实验上限是:sin2q13<0.17 (在Dm31 = 2.5×10eV下),由法国的Chooz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给出。
大气中微子振荡
|
|Dm32| = 2.4´10 eV
|
sin2q23 = 1.0
|
太阳中微子振荡
|
Dm21 = 7.9´10 eV
|
tanq12 = 0.4
|
反应堆/长基线中微子振荡
|
dCP 未知
|
sin2q13 < 0.17
|
q13的数值大小决定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的发展方向。在轻子部分,所有CP破缺的物理效应都含有因子q13, 故q13的大小调控着CP对称性的破坏程度。如果它是如人们所预计的sin2q13等于1%~3%的话,则中微子的电荷宇称(CP)相角可以通过长基线中微子实验来测量,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的不对称现象可能得以解释。如果它太小,则中微子的CP相角无法测量,用中微子来解释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的理论便无法证实。q13接近于零也预示着新物理或一种新的对称性的存在。因此不论是测得q13,或证明它极小(小于0.01),对宇宙起源、粒子物理大统一理论、以及未来中微子物理的发展方向等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实验数据图q13可以通过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或长基线加速器中微子实验来测量。在长基线中微子实验中,中微子振荡几率跟q13、CP相角、物质效应、以及Dm32的符号有关,仅由一个观测量实际上无法同时确定它们的大小。而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只跟q13相关,可以干净地确定它的大小,实验的周期与造价也远小于长基线中微子实验。从Reines和Cowan第一次发现中微子到第一次在KamLAND观测到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在这50多年历史中,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最近的Palo Verde、CHOOZ、以及KamLAND几个实验的成功,给未来的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使q13的精确测量成为可能。
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几率与离反应堆距离的关系。图中列出了过去重要的反应堆实验,以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近探测器与远探测器所在的位置(红三角形)。
Engineering Events
土建配套工程开始爆破作业。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就“关于合作建设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并提供经费支持”的协议签订仪式在深圳举行。根据协议,中广核集团将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试验项目提供实验场地,并由岭澳核电有限公司承担部分项目研究经费,全面参与项目的合作。该协议开创了我国大型国有企业资助和支持国家大型基础研究实验项目的先河,将进一步加强中广核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合作,体现中广核集团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国际化视野。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通过美国能源部CD-2/CD-3a评审。会议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举行,按照美国能源部的项目评审流程,需要经过CD-0到CD-4五个阶段的评审。CD-0、CD-1的评审已经先后顺利完成。此次CD-2(Critical Decisions-2)评审是评估项目是否在技术、经费、 进度计划、管理方面是否完成了开工建设的准备工作,是系列CD评审中最关键的,通过CD-2评审后,项目即可开工建设。由于项目的分工与接口明确,评审主要针对美方负责的部分,仅询问了少数与中方密切相关的部分。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通过科技部基础司组织的中期评估。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总结报告”和“项目研究计划调整方案报告”。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的工程设计已基本完成,基本建设部分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进行了土建和通用设备招标,已于2007年10月13日正式开工。中方负责的探测器已准备或已开始生产,其中中心探测器的不锈钢外罐和液体闪烁体已完成了工程设计,部分进行了招标,即将签订合同进行生产;反符合探测器的RPC已开始生产,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已完成设计,即将开始建造;现场数据获取系统和物理分析平台较好地完成了前两年的任务。总体看,项目进展顺利,预期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国家核安全局发文批准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土建配套工程施工爆破方案。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973计划”中期总结会在高能所召开。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领导参加了会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评议组对项目进展进行了评议(右图)。会议听取了项目全面总结报告,以及中心探测器、反符合探测器、现场数据获取系统和物理分析平台等四个课题的中期总结报告。评议组认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进展顺利,基本按计划进行,预期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第十次会议在高能所召开。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在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破土动工。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第九次会议在高能所召开。2007年是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关键的一年,要完成土建设计、土建工程开工、实验设计最后方案定型,并进入工程建造阶段。会前,召开了为期四天的实验设计内部评审会,工程各系统的前期工作在评审会上得到了专家的审议,为合作会取得圆满结果奠定了基础。会议听取了各分系统的工作汇报,针对实验设计中的不同意见、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推动了设计方案的定型。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合作组第八次会议在高能所召开。会议总结了各系统的工作进展,讨论了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下次合作组会之前必须完成的关键任务。会议还讨论了工程建设及实验运行中的安全保障问题。会议同意接收山东大学为合作组成员。大亚湾合作组的合作单位增加到34个。
科技部正式批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立项(国科发基字〔2007〕1号文件)。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土建配套工程涉及评审。由11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根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建设配套工程”的设计招标和投标文件的各项指标要求,对各投标人投标文件进行了认真评审,经总体分析、量化评价和单位实力及服务承诺等综合分析比较,推荐了中标设计单位名单顺序。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合作组会议在高能所举行。
高能物理所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签署“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合作协议”。这一项目是目前中国本土开展的基础科研领域最大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台湾大学、中央大学和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内,中国共有十三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科学家参与,并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捷克等国科学家参加,其他一些国家参与合作也在讨论之中。该实验项目也是中美迄今最大的科技合作项目,总共投资两点四亿元人民币中探测器建造费用一点六亿元人民币,美国能源部将承担这笔费用的一半。
科技部基础司在北京和深圳主持召开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可行性论证会”。14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查阅了相关资料,考察了大亚湾反应堆实验现场,对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科学意义给予充分肯定。专家组认为,总体方案先进可行,总经费约2.4亿元人民币,投资估算基本合理,同时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是以我为主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对于加强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有关部门及早批准立项,尽快落实各方面经费启动工程建设,争取早出成果。
大亚湾实验现场地质勘探通过专家评审,中科院批准了5千万元实验资金,标志该项目正式启动。
扩大后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合作组大会在高能所举行( 左图)。参加会议的有来自高能所、原子能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以及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休斯敦大学、伊利诺衣大学、衣阿华大学、俄罗斯联合核子研究所等十几个研究机构的约60人。会议正式成立了合作组管理机构,根据国际惯例通过了合作组章程,成立了合作组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会议交流了国际上有关中微子实验的现状,讨论了项目管理,各研究机构汇报了各自前期研究的进展,讨论了今后的进度安排及研究计划,并成立了数个合作研究工作组,以协调进度,加快项目的进展。
广东核电集团复函高能所,认可高能所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地质勘察合同与任务书,同意高能所在大亚湾现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以“中微子振荡与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为主题的第250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右图)。会议讨论了中微子振荡的理论与实验现状、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科学意义、国际上的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设计与方法等。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应该发展中微子物理;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是中国发展中微子物理的独特机遇;国内技术、人才条件都已成熟;发展中微子物理要坚持以我为主;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的未来发展;大亚湾实验在培养人才、发展高技术、促进地方基础科学研究的作用。会议就如何开展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形成了若干共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的所有者中国广东核能集团(CGNPG)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正式答复中,同意高能物理研究所在核电站现场进行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可行性研究。初步研究中完成了四种可选的连接近点、远点地下实验厅的隧道方案。一旦确定最终方案,对该实验点更细致的勘查将纳入可行性研究之列。
第二次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研讨会在高能所举行。来自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原子能研究院、清华大学、郑州大学、广东肇庆学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衣阿华大学、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加拿大TRIUMF等单位的60余名中外物理学家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在大亚湾进行中微子实验合作的可能性和方式。与会国内外科学家都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美国科学家强调,实验地点的选择是这类实验竞争力的关键。鉴于这一实验的重大意义,要做就应当选择世界上最合适的地点,尽快启动,早日建设,早日获取数据,并表示要争取建立合作关系,在适当的时机争取美国政府科研主管部门对该实验探测器的建造做出重要贡献。会议希望科技部、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能尽快与美国能源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沟通,讨论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进行合作的可能性,争取此项目的成功。于此同时,高能所启动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预研工作。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研讨会在香港举行,来自高能所、南京大学、台湾大学、台北中研院物理所,美国LBL、SLAC、休斯顿大学、依利诺依大学、衣阿华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共30多人参加了会议。27日来自海外的会议代表考察了大亚湾核电站。与会代表认为大亚湾核电站在目前国际上正在讨论的十几个候选者中是最适合做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会议认为高能所代表提出的探测器设计和实验方案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作为一个候选方案。由于这个实验要求的精度达到0.5%左右,颇具挑战性,必须认真研究设计方案,不断深化和细化,并尽早开展预研工作。
Engineering parameters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地理位置优越,紧邻世界上最大的核反应堆群之一,并且紧邻高山,大大减少了宇宙线本底的影响,非常适合对θ13进行精确测量。实验站由三个位于山腹内并通过水平隧道相连的实验大厅等组成,其中大亚湾近点与岭澳近点位于地下100米,距反应堆约400米;远点位于地下350米,距反应堆约2000米。通过远、近站点共八个全同的探测器对反应堆中微子的相对测量,大约经过两年的取数,其sin2θ13测量精度将达到国际最好的0.01。
实验大厅位于深山底下,以屏蔽宇宙线,同时,探测器放置在水池之中,以屏蔽周围岩石层的放射性。尽管有这些屏蔽,一些高能量的宇宙线依然可以穿山而入。这时,装在水池墙上的光电倍增管(水切仑科夫探测器)和水池顶上的缪子探测器会记录下这些宇宙线的轨迹,并从中微子数据中排除掉,其探测效率可达到99.5%。
Social benefits
项目管理借鉴了国际上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大科学实验研究项目的先进、成熟的现代管理方法,有力促进了我国科研管理机制、管理理念与国际接轨。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低能量,低本底,高精度的特点决定了在中子探测技术研究、放射性本底控制、数据获取与分析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实验的成功进行必将培养出一批掌握先进核探测技术的优秀年轻人才,造就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
这项国际合作充分发挥了大亚湾核电站在地理上的优势以及中国在实验方案设计思路上的巧妙,利用核反应堆测量θ13投入少而物理意义重大,使我们能够快速越过摸索阶段,用较少的投入迅即站到国际最前沿。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成功进行将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在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Engineering graphics
Engineering video
Related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