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Introduction
极低频探地(WEM)工程由人工产生极低频、超低频无线电波(0.1-30-300Hz),利用“地-电离层波导传输”用于地质探测,使现有人工源电磁探测距离由10-20公里拓展到2-3千公里,探测深度由1.5公里增加到10公里,创新实现了WEM法(Wirless Eletro-Magnetic Method)。该法建成世界首座民用大功率极低频(0.1-300Hz)发射设施,基本覆盖我国领土和领海,。在地震预测方面,在首都圈和南北地震带南端建成了30个地震探测台站的监测台网,监测到多次数天到数小时的地震前兆数据并进行了分析,为地震预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在地下资源探测方面,首次实现了1200km/700km/300km金属、油气、石油等矿藏10km深度内的探测,获取了矿区三维地质剖面,与地震法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并具特色,实现了人工源远距离、大深度矿产资源探测新技术。
为了抢占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探测这一技术高地,首席科学家陆建勋院士早在2000年前后开始组织跨学科研究团队进行论证,2010年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并将其列入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2012年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中国船舶集团第七研究院联合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二二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经过多年共同攻关,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设计并建成了世界上首个民用极低频大功率发射台,其有效覆盖半径可达数千公里,探测深度可达十公里,形成了可覆盖我国国土和领海区域的高信噪比极低频电磁波信号源。
该项目还在首都圈和南北地震带南端,建成了首个可同时接收人工源和天然源极低频电磁信号地震监测台网;攻克了极低频电磁信号组网接收、数据处理反演等关键技术,实现对不同地层电性结构的三维探测;建立了极低频数据工程中心,为资源探测、地震预测和其它前沿技术研究搭建了高性能的数据计算、共享服务平台。
同时,科研团队还开展了地震预测及地下矿产、油气资源探测、大陆架探测等探索性科学试验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为“深地、深海、深空”等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平台。
该项目最早就在中国工程院开展了研究,一期工程得到大力支持与推荐,为发挥WEM法更大的效能,中国工程院又开展了WEM工程(二期)的相关研究和论证,已取得多项重大创新成果。
国家验收意见:该项目是我国无线电技术与地球物理跨学科交叉的创新产物,突破了0.1-30Hz的极低频发射难题,建成了世界上首台民用极低频/超低频大功率发射台站,形成基本覆盖我国国土和领海区域的高信噪比极低频/超低频电磁波信号,建成了由30个极低频电磁台站和2个流动观测台站组成的观测网,实现了资源探测三维组网观测,开展了地震预测及地下矿产、油气资源探测、大陆架探测等探索性科学试验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为“深地、深海”等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公共服务平台。工程的技术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批复要求,成果原创性强,整体技术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Great power craftsmen
通信工程专家。原籍浙江省杭州市。出生于北京市,1947年9月至1950年11月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舰船研究院研究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顾问。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造船学会名誉理事。曾任中国舰船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舰艇通信工程的研制工作,主持和组织核潜艇特种通信系统的研制,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解决了系统的关键技术。开拓了我国长波通信的科研领域,其系列成果装备了国家多项重点工程。主持国家重点工程中岸船、船船通信系统的研制,完整地提供了多种通信装备和系统,圆满完成了我国洲际导弹海上试验的通信任务。率先在研究院进行改革,积极推进军转民,发展高技术,并建立数十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Engineering graphics
Related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