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北京的空中大门,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北郊,是中国三大门户复合枢纽之一、环渤海地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群成员、世界超大型机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分为T1、T2、T3三座航站楼。
首都机场的规划建设,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解放后,北京的民航业获得了新生。为大力发展民航业,分担原有的民航运输压力,在设立民用航空局之初就决定在北京新建一个大型民航机场。
1949年11月民航局在北京开始选址准备兴建机场。
1953年选定现在的机场位置。
1955年开始兴建。
1958年10月竣工使用。
一座有着10000平方米航站楼和一条跑道的现代机场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首都机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民用运输机场。当时的首都机场是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机场,成为全国航空的枢纽。
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
但随着航空客运量的急剧增长,原有航站楼已不能适应需要。1971年7月,周恩来总理提出要修建一个国际航站楼以适应需要。
国际航站楼是在原来机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基地和市政设施进行建设的。在总体规划中,确定了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并考虑到节约用地,少占耕地。要求在用地上使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从1971年11月至1973年5月,周恩来总理几次听取航站楼设计的汇报,并审查方案,做了指示。总的指示精神是,搞得太大、太堂皇不好,要“经济、朴素、适用、明朗”。
直到1973年8月,才正式确定航站楼建筑面积为5.8万平方米,连同其他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1975年11月破土动工。1979年10月建成。1980年元旦正式投入使用,自此“首都机场”正式更名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设计年客流量为350万人次。
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是我国当时最先进的机场,是我国第一个卫星式、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航空港。
此后T1航站区经历了前后7次扩建,包括行李分拣大厅的改建、主楼及引桥等的扩建,并将航站楼面积增至8万平方米,旅客吞吐量提高到每年800万人次。
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网的数据,1993年首都机场T1航站楼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已远超T1航站楼承载量。
除了旅客量的巨大压力之外,作为北京首次申办奥运的硬件条件之一,T2航站楼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
随着民航的高速发展及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国际运输增长,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及T2航站楼的吞吐量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在位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及T2航站楼东侧又修建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以落实建设综合性枢纽的要求,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
T3航站楼投入使用后,首都机场滑行道由原来的71条增为137条,停机位由164个增为314个,第三条跑道可供世界最大的空中客车A380客机起降。
整座建筑的设计首次引入了先进的BIM技术平台。通过引入先进理念,T3航站楼也初步开启了以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创新了开发模式,并以此拉动了城市区域发展。
从首都机场T1、T2航站楼,到T3航站楼,这场空中国门的巨大变革不仅见证了首都民航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中国伟大开放和飞速发展的缩影。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北京的空中大门,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北郊,是中国三大门户复合枢纽之一、环渤海地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群成员、世界超大型机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分为T1、T2、T3三座航站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