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Introduction
川气东送引总投资626.76亿元,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该工程西起四川达州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170公里,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7,全部达产后预计为中石化增加销售收入200亿元。
Great power craftsmen
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家,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沉积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总地质师等职。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总地质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Engineering parameters
川气东送管道工程西起川东北普光首站,东至上海末站,是继西气东输管线之后又一条贯穿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管道大动脉。管道途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浙江、上海等四省二市,设计输量120亿立方米/a,设计输气压力为10.0MPa,管径为1016mm,钢管材质为X70,全长2206Km,其中普光~宜昌山区段约800km,宜昌~上海平原段约1206km。沿线设输气站场19座,阀室74座。工程于2007年3月25日开工,目前工程进展情况良好,预计2009年6月30日全线通气投产。
备受关注的川气东送工程已于2007年8月底正式开工,该项工程是继西气东输工程之后我国天然气管网建设历程中的又一标志性事件。管线建成后将横贯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川和重庆、中部地区的湖北、江西和安徽以及东部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八个省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区域绿色能源通道。
根据规划,川气东送工程建设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气田产能建设工程,将部署开发井81口,配套建设地面集输和公用工程,预计到2010年底建成净化气12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二是天然气净化厂工程,主要针对普光气田高含量硫化氢、二氧化碳以及天然气外输净化处理,建成后年产净化天然气120亿立方米,生产硫磺283万吨,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之一;三是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管道全长2390千米,其中干线管道西起四川普光,东至上海,全长1700千米,
根据国家核准的方案,川气东送工程气量做如下分配:在合理供应川渝用气的前提下,主要供应地为江苏、浙江和上海,兼顾沿线的湖北、安徽及江西等省份。项目以普光气田为主供气源,气田外围构造及通南巴等气田为上产和接替资源。
Social benefits
川气东送工程的经济意义在于它是一条将西南地区资源优势与中东部地区的市场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工程建成投产后对缓解能源资源供需矛盾,促进西部与东中部地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川气东送工程有利于加快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是西部开发的“亮点”工程。同时,川气东送工程的实施将合理延伸天然气产业链,促进石油企业发展下游产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和基础能源,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将能够增加中东部地区天然气利用量,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中部崛起和东部跨越战略的实施同样大有裨益。
加强管网建设是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天然气输送管网总体上仍比较薄弱,除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川渝地区已经初步形成区域性网络外,全国多数用气地区都是单一管线,天然气供应安全保障程度不够高。川气东送管线是继西气东输之后的又一条输往中东部地区的天然气管道。一方面,该管线的开通将有利于实现中东部地区气源供应多元化,增强资源供应基础;另一方面,川气东送管线通过与西气东输已有管线的相互连接,将有利于形成区域性联网供气的格局,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此举对提高天然气供应安全保障,增强应对区域天然气供应风险的能力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目前,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受制于资源条件等因素,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煤炭燃烧形成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90%、72%、60%和70%,受酸雨污染的国土面积已超过1/3,不少煤炭矿区出现了土地荒漠化、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川气东送工程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有利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天然气是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据测算,燃烧同样热值的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煤炭少40%,比石油少25%。2010年,川气东送工程将形成120亿立方米净化气的输送能力,相当于每年提供超过1000万吨标准煤的清洁能源,每年可减少数千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Engineering graphics
Related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