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简介

    Project Introduction

    上海江南长兴造船厂也称为中船长兴造船基地,隶属于上海江南造船集团(也简称为中船集团),前身是上海江南造船厂,于2008年6月3日正式告别故土乔迁长兴岛。 上海江南长兴造船厂位于上海市崇明县长兴岛的东南端,于2005年6月3日正式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60公顷,使用岸线3.8公里,建造4个大型船坞,年造船生产能力450万吨,共有3条造船生产线。它是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经过3年时间的紧张建设,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今天提前全面竣工,这也宣告着国内最大最先进造船厂投入运营。新厂造的首艘船在2009年交付。

    工程大事记

    Engineering Events

    工程故事

    Engineering story

    沪东船厂搬迁新址,长兴岛全面提升保密级别

    据报道,日前我方公布了沪东造船的搬迁消息,沪东造船厂将会在2021年6月开始搬迁到崇明岛下属的长兴岛上。此前沪东造船厂地处黄浦江下游,在浦东北面,这个位置是闹市区,很不利于在建战舰的保密工作。而沪东造船厂是我军仅有的几个大型造船厂,我们的075两栖攻击舰就在沪东造船厂建造,目前建造工作已经基本接近尾声。而剩下的一些建造工作,则是建造几千吨级的护卫舰,建造速度和建造难度将会极大降低,不会影响到沪东造船厂搬迁工作。 目前沪东造船厂的船舶在干船坞建造完成下水后,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只要沿黄浦江而下,用高倍的望远镜头,就能轻松拍摄到沪东造船厂建造战舰的全貌,此前075两栖登陆舰的全景图就是被这样的方式拍摄出来的。其实如果光是外部照片被拍摄,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我们也会主动公布我们新建战舰的外形照片,但是因为沪东造船厂所在黄浦江过于狭窄,很有可能会被人潜入内部,将战舰内部照片泄露出来,就会是一个大问题。 而当沪东造船厂搬迁到长兴岛之后,将会极大提升长兴岛的保密级别,使得美日韩的记者再也无法偷拍我们的新建战舰。此前江南造船厂在2005年就搬迁到长兴岛,并且沿长兴岛建设了长达3.8公里的厂区,拥有4个船坞和9个栈道,可以承接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战舰的建造工作。两个船厂都是有多年历史的大型造船厂,彼此都有独到的技术和独门绝活,两个船厂在一起,会加大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我们大型战舰的建造水平。 江南造船厂的003号航母的建造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沪东造船厂的新的075两栖登陆舰的建造也即将开始。两艘大型水面战舰的建造,对于我军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届时这里的安保措施将会及其完善,保密措施也将万无一失。不但中外记者不能拍摄到我军新建战舰的雄姿,我们的军迷朋友们也会失去很多眼福,不能一睹新建战舰的图片。

    沪东船厂搬迁后 长兴岛或成中国最大海军工业基地

    最新的国产“网红”军舰当属075小平顶了,由于传统上护卫舰和登陆舰都是由沪东负责,所以075也是由中华沪东造船厂建造的,其工厂位置在黄浦江下游水域,浦东北段的滨江地区,可谓是得天独厚。由于紧邻黄浦江沿岸,在建船只一旦下水离开干船坞后,军迷朋友们只要顺着黄浦江乘船就可以很方便的拍摄到。虽然说船厂方面是不太希望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一来位置上无法阻止,二来已经下水了就没啥保密程度了,反正在江边大家都看得到,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但是以后这样的国产军舰“曝光图”就比较难以拍摄了,因为根据12月的媒体消息,中华沪东造船厂将整体搬迁到上海崇明区下属的长兴岛,搬迁将于次年2021年6月开始。这样就和2005年搬迁的江南造船厂成了邻居了,以后国内大量的护卫舰、两栖攻击舰甚至航母都有可能在长兴岛基地进行建造,那么这个地方可能会进入更严格保密级别。以后在想“大炮筒”拍摄国产舰艇的近况恐怕就很难了,各位也将少了不少眼福。   不过总体而言这次搬迁对国内海军装备建造还是有利的,毕竟在城市中心制造舰艇也不是长久之计,不管是对保密工作也好,还是对城市发展也好都有害无利的,毕竟沪东旁边就是陆家嘴和金桥开发区,搬迁后这些地块还能得到更高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在长兴岛落户安家的沪东造船厂,也能拥有更大的建造空间,预计船坞数量和工厂面积都会大幅提升。以早前搬迁到长兴岛江南造船厂为例,该厂沿长兴岛河岸延伸了3.8公里,有4个船坞和9个栈桥,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而且从时间上来看,明年6月在建的075工作基本已经结束,剩下的护卫舰建造对搬迁来说影响不大,所以总体来说这次搬迁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当然了,国内两大造船厂齐聚长兴岛后,在装备制造经验上的碰撞和交流也更为方便,届时国内的大型驱逐舰、护卫舰、两栖登陆/攻击舰,常规/核动力航母,常规/核动力潜艇都将成为长兴岛的“特产”,也非常期待两者之间能擦出新的火花、   毕竟华东中华和江南造船厂在历史上也是颇有渊源的,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建立的江南机器制造局,而沪东船厂的前身也是同治年间创立的,最早为英国商人马勒在上海创建的“赉赐”,后再1928年改为埃里克·马勒创办马勒造船机器厂,于1952年收归国有。相信这次的搬迁,在沪东的历史上也同样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在长兴岛这个中国最大的海军工业基地中,沪东还会交出更好的答卷。

    江南造船厂:长兴岛上军舰的“摇篮”

    今年4月12日,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拉开大幕,习主席在长沙舰上检阅海军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   千里之外的江南造船厂员工们从电视画面上看到这一幕,心中无比激动。长沙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军主力战舰,在这次海上阅兵中,有许多艘战舰来自江南造船厂。   从1865年到2018年,从工业先驱到现代化造船厂,江南造船厂的每一步发展,都见证着国家的兴衰荣辱。   改革开放40年来,江南造船厂这座拥有150多年历史的老船厂华丽转身,开启崭新发展模式,一艘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巨轮和战舰,从这里拔锚起航。从江南造船厂到江南造船集团,她见证了历史,更引领着未来。   “讲百年信誉,造一流舰船。”进入新时代,长兴岛上这个军舰的“摇篮”,几代“江南人”济济一堂,巨大的船坞中,生产线忙碌不停。如今,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造船基地之一,这里的一举一动,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   “这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使命”   初夏,长江口风平浪静、波光粼粼,长兴岛基地的码头上,一艘艘新建的舰船整齐排列,工人们来回穿梭,紧张施工,一派繁忙。   镌刻在巨大龙门吊上的“江南长兴”四个大字,无声地诉说着这座百年老船厂的过去和未来。   曾几何时,中国船舶一度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器不如人”的历史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   “江南人”不会忘记,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将国防重点建设工程、新型导弹驱逐舰首舰的建造任务交给江南造船厂。“江南人”靠着勇于创新和吃苦奉献的“江南精神”,先后攻克新材料运用、特种钢焊接等诸多难题。1994年,被誉为“中华第一舰”的哈尔滨舰顺利交付海军。   “江南人”更不会忘记,改革开放40年来,这家历经沧桑的中国老船厂,经历了最忙碌、最受关注的时期,承担了大量首制舰船建造任务。首制舰船,重担千斤,“江南人”凭着“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圆了几代造船人的梦想。   采访中记者看到,一艘在舾装的舰艇旁,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正仔细查看舰体技术状况,并不时与身边的技术人员交流。他就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张国新。   “刚工作那会怎么也不敢想象,现在建造这样一艘大船只用一年多时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那一年,张国新走上舰船监造岗位。此后,他见证了江南造船厂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研制某高新项目首舰时,张国新借鉴民船的设计成果,首次采用船体结构总段建造工艺,有效降低了造船的意外风险,大大提高了建造质量。   建造舰船主体的新型钢,焊接后容易产生裂缝,一度影响到建造进度。“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张国新带领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新型钢焊接难题。   从耐压壳圈制造到艇体合拢焊接,从攻关下水方案到创新航海试验,艰辛付出换来了新舰艇的成功交付。   随后,两艘被誉为“中华神盾”的新型舰艇分别入列,成为了中国海军的旗舰。   从“十年磨一舰”到“下饺子”的速度,折射的是江南造船理念和技术工艺的跃升。2017年6月28日,集众多先进技术于一身的国产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在江南造船厂顺利下水,成为中国军工领域最闪亮的明星之一。   辉煌的成就,源于精神的引领。“江南人”依然记得,2008年,江南造船厂整体搬迁到长兴岛后,“江南人”面临生活条件艰苦、生产资源有限等诸多困难。然而,在“江南精神”的引领下,众多“江南人”舍小家、顾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实现了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的科学转变。   “这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使命。”正是几代“江南人”弘扬“江南精神”、践行军工报国,江南造船厂才可造出一艘艘中国战舰从这里走向深蓝。   “讲百年信誉,造一流舰船”   2017年的一天,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胡可一在洽谈某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项目时,船东临时提出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2000立方米容量的要求。   看似简单的数字调整,却意味着设计方案的重新规划,带来的是繁重的计算和大量的论证。结果,江南造船厂当天就拿出了优化设计的方案。船东感慨道:“这么快的市场响应能力真是不可思议!”   科学、高效的设计,离不开江南研究院的出色发挥。2016年12月8日,对江南造船厂是个特殊的日子,江南研究院在这一天正式成立,标志着这家老船厂创新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越是快速发展,创新压力越大。”江南研究院院长蔡乾亚告诉记者,“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成立江南研究院,就是要打造一个开放式的科研创新平台,进一步吸引跨行业、跨地域、跨体制的专家参与进来,提升江南造船厂的核心竞争力。”   某型舰艇建造时,采用了大量的特殊材料,焊接成为巨大的挑战。在江南研究院的先进焊接试验室,技术人员和来自科研院所、院校的专家们一道,通过大量各种临界条件下的试验,制订了一套完整的焊接工艺标准,最后成功攻克了难题。   成立一年多来,江南研究院设立了1个先进焊接试验室、5个智能制造研究室,聘请了7名来自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为特聘研究员。   这只是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造船追求创新的一个缩影。胡可一告诉记者,每年公司研究发展形势,创新总是最重要的议题,公司出台的每项战略规划,创新都是摆在最前面。   江南造船厂流传着一句响当当的话:“不得金质奖,不称江南厂。”这是老一代“江南人”喊出的自信口号。如今,“江南人”更加信心十足,“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   成功实现某型民船舱围护系统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并获得了国际知名船级社的认可;建造的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液舱重量减重10%、能耗指标降低10%;大型气体运输船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手持订单居世界第一……强大的创新力,帮助江南造船厂实现了从“江南制造”到“江南创造”的跨越。   “创新江南,活力迸发。”胡可一自信地说,长期工作在新舰诞生的造船厂,每天与新工艺、新技术为伴,深刻感受到江南人“讲百年信誉,造一流舰船”的使命担当,体会到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的强大力量。   擦亮中国造船界的“金字招牌”   今年年初,我国最新型的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号船”在江南造船厂正式下水。这是运用三维体验平台进行数字化设计、建造的首艘船舶。   “三维建模可有效提升可达性、可操作性、可维护性,从源头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大幅提升建造质量。”船厂领导介绍,江南造船始终以打造精品工程为使命,在设计、制造、监管等各个环节加速创新。   2018年6月3日,是江南造船厂建厂153周年纪念日,也是这家企业整体搬迁上岛10周年纪念日。   今年,江南造船厂手持各类船舶订单,这些船舶的技术难度更大,质量要求更高,周期控制更难,对造船厂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一流、作风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江南造船集团公司董事长林鸥对记者说,这支年富力强、久经磨练、绝对忠诚、经验丰富的人才团队,使得江南造船厂具备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陈景毅是“全国技术能手”,有多项焊接技术全国首创。他的团队受领某型舰分段焊接任务后,尝试多种方法始终不能把焊接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人控质量的传统做法很难适应这型舰的建造,对焊接质量的管控必须升级换代。”随后,陈景毅带领团队开始了攻关之路。他们通过焊机联网建立庞大的数据库,用计算机测算和控制每一个焊接工作点的参数,最终建成数字化焊接质量管控系统。   “以往是人来控制焊机设备,现在是焊机设备指导人去操作。”陈景毅说,通过把工艺参数预设到系统里,焊接过程中电流、电压有丝毫差错,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中止工人操作。   机器“管”人的一幕让记者啧啧称叹。陈景毅感慨地说:“从‘人控质量’到‘机控质量’,实现了精准制造、精准管控,这种具有创新活力的管控模式真正把这型舰打造成毫米级工程。”   人才队伍是江南造船厂实现创新发展的厚实基础。目前,江南造船厂涌现出一大批造船领域的技术专家和工匠人才,并加快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人才选用、考评机制。   从江南,到深蓝。每造一舰,“江南人”心里便会多一份牵挂。   某型舰的一次试航经历,让“江南人”记忆犹新。作为新型号的第一艘舰,试验周期压力很大。“那次试验非常辛苦,由于客观因素,试验必须夜晚进行。白天睡不着,晚上做试验。这不仅考验人的毅力,还有扎实的技术功底。” 海军驻该公司军代室总代表冷骏回忆说。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不远处,一艘艘舰船正如火如荼建造中。从黄浦江畔到美丽的长兴岛,蜿蜒在海岸线上的新江南,正用创新行动擦亮中国造船界的一块“金字招牌”。

    工程图片

    Engineering graphics

    < >

    相关文献

    Related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