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芑南

1936.03.04

深潜器技术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担任五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

工程大事件

Engineering events

1

2017年2月28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印度洋完成中国大洋38航次首次下潜。

2

2015年1月5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完成两次下潜科考任务。

3

2014年12月26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南印度洋执行第88潜次科考任务,这是“蛟龙”号在印度洋首次执行科学应用下潜。

4

2013年9月4号

“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成功完成第三航段的首次载人下潜,并在海底进行了底栖生物、海山岩石等采集工作。

5

2013年6月18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首位“乘客”下潜,这位“乘客”是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

6

2013年4月27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在江苏无锡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7

2012年6月30日

“蛟龙号”到达最大深度7035米,并坐底。

8

2012年6月27日

蛟龙号下潜深度达7062.68米

9

2012年6月24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海试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第四次下潜试验。

10

2012年6月22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试验。

11

2012年6月19日5时

进行第二次下潜,并最终成功深潜至水下6965米。

12

2012年6月15日7时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宣布下潜试验开始,3名试航员叶聪、崔维成、杨波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

13

2012年6月1日上午

2012年6月1日上午,中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全体参试人员在江苏江阴的苏南码头开展首次集结演练。

14

2011年8月1日

在东北太平洋海域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

15

2011年7月30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四次“入水”。

16

2011年7月28日

中国7000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上试验第三次下水任务,此次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

17

2011年7月26日

第二次下潜试验任务正式开始。参加下潜任务的潜航员为叶聪、杨波、付文韬。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057米。

18

2011年7月21日

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蛟龙号”成功下潜。

19

2009年8月开始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

滑动查看更多

工程参数

Engineering parameters

空重 最大荷载 最大速度 巡航速度 当前最大下水深度 最大工作设计深度 理论工作可覆盖海洋区域
8.2m 3.0m 3.4m ≤22t 240公斤 25海里/小时 1海里/小时 7062.68m 7000m 全球99.8%
  • 主要控制系统

    即中国“龙脑”,相当于“蛟龙号”的神经系统,每条神经末梢都连着其他的系统,“蛟龙号”在海底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得到“大脑”的“命令”。

  • 航行控制系统

    是中国“龙脑”的核心,具备自动定向、定深、定高以及悬停定位功能,使“蛟龙号”能全自动航行,免去潜航员长时间驾驶之累。

  • 综合显控系统

    相当于“仪表盘”,能够分析水面母船传来的信息,显示出“蛟龙”和母船的位置以及潜水器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母船与“蛟龙”间的互动。

  • 水面监控系统

    显示母船信息与“蛟龙”信息的集合,使指挥员能对母船的位置和“蛟龙”的位置进行正确判断,进而做出相应调整,保证“蛟龙”安全回家。

  • 数据分析平台

    可以对综合显控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如深度、温度及报警信息等进行分析,使之自动生成图形。这一平台还可查看历次下潜的时间、地点以及潜航员的操作流程。

  • 半物理仿真平台

    主要用途是验证“蛟龙”控制系统设计的准确性。科研人员通过输入相关参数,模拟水下环境,测试控制系统运行状况,可以节约人力、物力,降低风险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还能为潜航员训练提供“虚拟环境”。

技术突破

Technical breakthrough

工程故事

Engineering story

对话“蛟龙号”副总师:中国将建深渊“国际空间站”

崔维成喜欢看书。在“张謇号”科考母船上,他的卧室外有一间书房。他喜欢在船上的日子,没有外界的打扰,每天有计划地工作和休息,还可以看看在岸上没时间看的电视剧。他时常回忆起在“蛟龙号”上的日子。

“蛟龙号”下潜到200米深海,已是一片漆黑,“蛟龙号”自身所带的灯光,只能照亮周围20米开外。不时有发亮的浮游生物,像流星一样划破海底的黑暗。下潜深度越大,舱内温度越低,最低时可能只有3℃-4℃,潜航员一路下潜一路加衣服,从短袖变成外套。

听“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讲述大洋深处的秘密

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可以在99.8%的海域开展深海调查。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一生与大海结缘,坚守海洋装备事业时近一个甲子。日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新闻报道

News reports

相关文献

Related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