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简介

    Project Introduction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9月21日由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代号“921工程”,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

    1986年,邓小平同志批准实施“863”计划,并把发展航天技术列入其中。当时论证了很多方案,最后专家们建议以载人飞船开始起步,最终建成我国的空间站。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常委会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载人航天工程实行专项管理机制。设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作为统一管理工程的专门机构和组织指挥部门,也是工程两总和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一组)的办事机构。办公室对内行使工程管理职能,在工程两总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各任务单位开展研制建设和试验任务,在技术方案、科研计划、条件保障、质量控制、运营管理上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寿命的组织管理。办公室对外代表中国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航天机构和组织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与交流。

    大国工匠

    Great power craftsmen

    < >

    王永志

    航天技术专家。辽宁省昌图县人。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航空航天部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工程大事记

    Engineering Events

    社会效益

    Social benefits

    一、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载人航天技术源于国防和军事需求,是冷战时期前苏联和美国军备竞赛的产物,最初目的是提高军事威慑能力,保持军备竞赛优势,维护国家传统安全与现实利益。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视野不断延伸,国家安全边界得到拓展,利益空间范围得到扩大,宇宙空间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客观上为载人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持续增添新的需求和动力。

    二、巩固提升大国地位的需要

    载人航天是我国航天事业和科技发展的新里程碑,是国际竞争中的重大战略行动,凸显中国人的探索与创造能力。载人航天工程作为一个民族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重要标志,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以薪新面貌吃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义十分重大。

    三、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永恒动力,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其活动疆域和生存空间的每一次拓展,都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正如人类从陆地进入海洋、飞向天空一样,进入外层空间并向深空进发,认识、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是人类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对茫茫宇宙不懈探索,将始终伴随人类向未来更高文明层次迈进。

    工程故事

    Engineering story

    中华飞天第一人——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故事

    中华飞天第一人——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故事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奚启新 范炬炜等 责任编辑:陈婕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他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家五口人和和睦睦,过着舒心平静的生活。 1983年夏季,杨利伟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4年的航校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每个科目都是第一个“放单飞”。 1987年,杨利伟从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努力,他不久便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后来,他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改机型的歼击机飞行员。在空军部队10年间,他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祖国的万里蓝天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2年夏,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一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 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他一边向地面报告,一边按平时训练的要领做一系列动作。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快接近跑道时,剩下的一个发动机也不工作了。他果断采取应急放起落架的措施,将完全失去动力的战鹰紧急降落在跑道上。 当他从机舱出来时,飞行服已经被汗水湿透。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同他拥抱。师长激动地当场宣布,给杨利伟记三等功一次。 这次对“空中特情”的正确处置,显现了杨利伟高超的技艺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这或许也预示着,天必将降大任于斯人。 过关斩将 通过选拔 1996年初夏,身高1.68米、体重65公斤的杨利伟接到通知赴青岛疗养院,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初检合格,他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杨利伟心里高兴,提前三天就去了。护士和他开玩笑:“你也太积极了吧!” 再接下来,他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参加“特检”,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检查。 中国航天员的选拔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随后的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更是苛刻,要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要在低压试验舱使受试者上升到五千米、一万米高空测试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要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顺利地过了一关又一关。他做的最后一项检查是“万米缺氧低压检查”。这要先在舱外吸氧排氮,然后坐到舱里,模仿万米高空低压。当从模拟的万米高度下降时,他心里想:“总算是都通过了。”心里不由得一阵轻松,下意识地摸了摸头。结果把医生给弄紧张了,下来后忙问他:“你是不是在上面很难受啊?怎么看你摸来摸去的?” 杨利伟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优秀的。他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令评选委员会全体专家信服。 1998年1月,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杨利伟带着他的梦想与追求,来到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 夫妻情深 事业更重 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原来是位中学教员,娴静文弱。为支持丈夫的事业,她承担了所有家务,即便是儿子出生,也没耽误过丈夫的工作。 儿子杨宁康上小学三年级了。小宁康心目中最大的英雄就是自己的爸爸。老师让写作文,他就拿着爸爸的照片,写了一篇《爸爸的雄姿》。他写道:“看到照片上爸爸为祖国航天事业无私奉献、刻苦训练的雄姿,我就非常自豪。” 2001年7月,妻子张玉梅因病住进医院,做“肾活检”手术。张玉梅说:“当我被推进手术室的一刹那,看到杨利伟对我那种从未有过的万般牵挂和怜爱歉疚的眼神时,我心如刀绞啊!” 手术后,张玉梅身体十分虚弱,24小时平躺在床上一点儿都不敢动。可是,手术后第三天,杨利伟就要告别妻子去吉林某空军基地,进行航天员高空飞行训练。 临行前一天,他在妻子病床边的椅子上整整坐了一晚。然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航天员大队。 大队领导说:“你妻子病得很重,是不是推迟几天出发?”杨利伟说:“请首长放心,我已请老母亲过来帮我照顾。任何事情也不会影响我的训练。” 那次高空飞行训练,杨利伟又一次取得优秀成绩。 阶梯训练 精益求精 杨利伟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当了十多年飞行员,现在重新坐进课堂里,《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星空识别》……30多门课程要从头学起。 第二道阶梯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训练。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8.5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杨利伟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自己的超重耐力。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旋转,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训练一次,他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 杨利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懂得,教员所讲授的抗负荷方法要靠个人在实践中体验和摸索。所以,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习,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这项极具挑战、严格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转椅”和“头低位”训练,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可杨利伟依然做得十分出色。 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同样,做“头低位”训练前几天,杨利伟晚上睡觉就不枕枕头了。他说这也是为了“先刺激刺激自己”。 其他的“阶梯”还有体质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等。杨利伟以他对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著追求,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各项训练成绩都是同伴中的佼佼者。 综合考评 排名第一 好中选优,强中挑强。“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了“强化训练”。 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呆在了飞船模拟器中。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一百多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自己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放来看。 每次训练,杨利伟的眼睛总是那么亮,各项检查总是那么细,每个动作总是那么到位。他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精神和熟练的技术赢得了教员的称赞。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中,教员为他设置了许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地发现,进行排除。每次考核结束后,教员都要问他:“操作有没有失误?”他总是自信地回答:“没有失误!” 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获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发射前夕,杨利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人、船、箭、地”联合测试演练。 此刻,经过无数次训练的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已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他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轻盈一跃 世界瞩目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开始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旅程。 20多个小时后,杨利伟在做完他此次飞行的最后一个操作动作——割断降落伞伞绳后,轻松地跨出飞船返回舱,为中国人首次太空之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 自加加林以来,世界上迄今已有数百名航天员,驾驶各种航天飞行器遨游过太空。今天,中国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轻盈一跃,大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欧洲航天局科技室主任戴维·索思伍德教授在今年9月称:“当中国人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后,它将改变一切。” 首飞之前,杨利伟的心理教员曾问过他:“你想没想过真正坐上飞船去飞行,会是什么心情?” 他面带微笑回答:“我想,我会比平时训练更放松。就让我平静地去飞吧!” 哦,利伟!你平静地飞去,完美地飞回;肩负中华民族的重托,笑迎全世界的注目。银河为你起舞,群星为你欢呼! 此刻,每一个中国人都因你而激动! “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杨利伟言语集纳 “我在这里想对祖国说,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和信任。我一定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15日凌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度公开亮相时说。 “我感觉良好。”——15日上午顺利进入太空后,对地面说的第一句话。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问好,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从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中发出问候。杨利伟同时在飞船舱内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 “景色非常美!”——15日晚间与家人通电话,对妻子张玉梅发出的航天感慨。 “味道好极了!”——在与家人通话中,对8岁儿子杨宁康发表自己对航天食品的意见。 “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非常好!”——在通话中向家人描述从太空中看地球的感受。 “请总理放心!”——16日早晨,“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返回着陆后,与温家宝总理通话时,对总理关切问候的回应。 “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一天。”——迈出舱门面对欢呼的迎接人群时说的第一句话。 “飞船运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接受完身体检查、即将登上前往北京的飞机时,用三句话总结自己的21小时“太空之旅”。

    听钟世镇院士讲航天故事:我国载人航天的回顾与启迪

    听钟世镇院士讲航天故事:我国载人航天的回顾与启迪 时间:2017-10-19 12:31:34 作者:毕振宇、林杨凡 摄影:费成硕 编辑: 孙加强点 新闻摘要: 10月16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在枫林堂与300多名年轻的学子分享他与我国载人航天的不解情缘。这位耄耋学者,有才华,有名气,更多的是有岁月沉淀下来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追逐他的声音,聆听他声音里的故事。提出好问题是创新第一步在回顾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时,钟世镇院士提到一个小细节: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感到座舱触地时身体很不舒服,因为颈椎和腰椎在冲击下很容易受伤。这使得如何防护非正常... 10月16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在枫林堂与300多名年轻的学子分享他与我国载人航天的不解情缘。这位耄耋学者,有才华,有名气,更多的是有岁月沉淀下来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追逐他的声音,聆听他声音里的故事。 提出好问题是创新第一步 在回顾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时,钟世镇院士提到一个小细节: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感到座舱触地时身体很不舒服,因为颈椎和腰椎在冲击下很容易受伤。这使得如何防护非正常着陆对人体冲击造成的伤害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成为焦点。为了最大程度模拟真实情况,钟院士和其团队设计了假人跌落等系列实验,重点观察了颈椎和腰椎等部位的受力情况,为航天员加颈托和加强座椅弹性等改进方案提供了实验依据。“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在钟世镇看来,在科研工作的实践中,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意味着已经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钟世镇院士借由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的例子向我们阐述提出一个好问题的重要性。 耐得住寂寞做学问,甘当配角愿为人梯 “航天是高风险事业,航天员训练十分艰苦,为国增光要有大无畏精神,而献身国防事业的幕后工作者们,则要甘当无名英雄。”对于航天员来说,沙漠生存训练、野外生存训练、高速转椅训练、持续震动训练、水槽摸拟失重训练,这些是他们刻苦训练的日常,而对于科学家来说,日常是枯燥而寂寞的科研工作。这些立志于航天事业的科学家和宇航员的心中,无一不怀揣着为航天献出自己宝贵一生的信念。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钟院士这样“甘当配角,当好配角”的人在幕后努力着,我国航天事业才能迎来今天这样的蓬勃发展。 登高望远,少年强则国家兴 “我校参加航天科研,不仅是为国家作贡献,也是为了教育发展,因为搞好教育,首先要打好科技人文基础。”谈及科普工作,钟世镇院士表示:“为什么我们要做科普教育,就是想让大家信息量多一些,眼界开阔一些,那考虑问题就会更好一些。”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这是钟世镇教授对年轻学子的懃懃勉励。谈及过往,钟院士在回忆往昔峥嵘岁月的同时,也不忘以自身经历告诉台下的学子们,年轻不要怕委屈,人生固然有挑战,但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光。

    中国航天员你不知道的他们背后的故事

    中国航天员你不知道的他们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7-08-21  责编:常乾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孙进军   神舟飞天,太空漫步,太空授课,入住“天宫”……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随着神舟飞船的一次次升空变为现实。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刘洋、张晓光、王亚平、陈冬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以及许多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航天员。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的壮丽人生,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八一”前夕,习近平主席签署通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记一等功。7月28日,中央军委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在京隆重举行,习主席亲自为航天员景海鹏颁授了“八一勋章”和证书。   一   “人的一辈子,都是由大大小小的梦想串起来的,我们就是在不断追求梦想中实现着人生价值。”这是今年4月,景海鹏在他就读博士的西安交通大学作报告时说出的一席话。   1985年,空军首次在全国应届高中生中招收本科生。正在山西运城解州中学读高三的景海鹏以高分考入飞行学院。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的距离到底有多远?百余项考核,有一项不过关就将被淘汰,淘汰率在80%以上。   令景海鹏没想到的是,挡在他梦想之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竟然是游泳。这只从未下过水的“旱鸭子”,只有在规定时间内游完规定距离才能达标。整整两个月,景海鹏一有时间就泡在游泳馆里。考核那天,原本单程50米就可过关,景海鹏一口气游完200米。考核优秀,当即被宣布获得嘉奖。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本来是弱项,经过努力却变成了我的强项,这让我信心倍增!”这次自我超越,让景海鹏的梦想之路走得越发坚定。   了解刘伯明的人,都会被他过硬的心理素质所折服。考入飞行学院后,他在参加带飞时稳妥处置的一次险情,令飞行教员都心服口服。   那次,教员带刘伯明飞过牡丹江老爷岭上空时,发动机突然停车。飞机失去控制,猛烈下降。教员使出浑身解数,竭力操控,仍无济于事。   “教员,让我试试吧!”刘伯明勇敢果断、冷静操控,一次次手动助油、打火,一次次拉升高度,最终将飞机飞了回去。飞机落地那一刻,教员钦佩地对他说:“你是我带过的最优秀的学员!”   张晓光最初的梦想,是从一支“英雄”牌钢笔开始的。小时候,父亲因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奖给他一支英雄牌钢笔。父亲舍不得用,将笔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对孩子们说:“将来你们谁有出息,这支笔就奖给谁!”张晓光当时就想:这支钢笔,一定是我的!   1985年6月12日,从小就心怀飞行梦的张晓光如愿拿到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离家那一天,父亲当着众人的面,将那支珍藏多年的钢笔拿出来,递到晓光手里,然后深情地说:“这支笔,我终于交出去了。儿子,好好干!”   那一刻,张晓光的眼睛湿润了,他深知: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更是一个家族的重托。怀揣这支珍贵的钢笔,张晓光踏上了他的寻梦之旅……   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的一个小山村,是个地道的农村姑娘,从小什么农活都干过。她那时的梦想,就是考上大学,走出农村。   考入空军某飞行学院后的第一次跳伞,让王亚平把梦想写上了蓝天。那天随着飞机升空,她看到地面的景物辽阔壮美,不由喊道:“哇,祖国,你好美!”当运输机飞到800米高空时,教员下达跳伞命令,王亚平勇敢地跃出舱门。乘车返回营区的路上,战友们不由自主地齐唱《真心英雄》,一张张青春的脸上挂满泪珠。她暗下决心:这辈子,一定要当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二   追梦之路,从来不缺少挫折与挑战,甚至要经历生死考验。飞天之路,更是如此。   1998年1月,首批14名航天员进驻航天城,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这里,成为中国航天员实现飞天梦的出发地。   天上一日,地上数年。想成为宇航员,除在空军飞行部队具备1000小时以上的飞行时间外,还至少要经过3年以上百余项严苛的“魔鬼化训练”,并能经受住393公里空间距离的种种考验。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训练最多、最痛苦的训练项目。这是一种巨大的旋转装置,当离心机开动时,被固定在座舱里的航天员,面部肌肉严重变形,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痛苦程度无以言表。这时,航天员不仅要重复各种抗负荷动作,同时还要判断信号答题。但是训练再苦,航天员们也无一人退缩。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聂海胜骄傲地说:“离心机训练中有两个按钮,左手红色按钮为暂停,右手蓝色按钮为应答。自大队成立至今已近20年,从无一人次在训练时按过红色按钮,暂停按钮纯粹成了摆设。”   经过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努力,2003年10月15日,中华民族终于迎来飞天梦圆的一天。   这一天,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圆满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为第一位踏入浩瀚太空的中国访客。   “神五”飞行中,火箭抛掉逃逸塔后,发动机与箭体产生共振形成强烈振动。杨利伟回忆那一刻的感受说:“当时明显觉着自己快顶不住了,在几十秒内有死亡的感觉。那种痛苦,简直难以忍受!”待返回舱着陆后,杨利伟出舱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梦想于心,励志于行。“神七”航天员翟志刚永远难忘他在太空行走时遭遇的惊险一幕。2008年9月27日16时,按照指令,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准备执行中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任务。就在准备出舱那一刻,飞船突然报起火警。他们深知,舱外航天服一旦着火,后果将不堪设想。刘伯明和景海鹏当即报告地面,并认真检查舱内电路,却未发现异常。   “出舱!”危急关头,翟志刚果断作出决定。在刘伯明的配合下,只见他镇定自若,迈出舱门,紧抓扶手,缓缓转身,身体在太空上下飘浮,呈现“倒立”姿态。这时,翟志刚用洪亮的声音向地面报告:“神舟七号已出舱,感觉良好,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问候!”   紧接着,翟志刚接住刘伯明递出的国旗,用力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组成的美丽背景下,五星红旗在太空徐徐飘扬,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后经查,火警是因烟火敏感器对高真空环境适应性不好所致。在清华大学的一场报告会中,当有学生问起“担不担心回不来”时,刘伯明的回答撼动人心:“党和祖国培养了我们,即便是死,我们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第三次飞天的景海鹏永远难忘他和陈冬在太空飞行的那33天。   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和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再次造访“天宫”,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对于首次飞天的年轻航天员陈冬来说,一切都很新鲜、很刺激,但对于景海鹏而言,却似乎在享受飞行。“神十一”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后,景海鹏和陈冬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这个新“太空家园”的30天里,他们做实验、记参数、拍影像,听音乐、看电影、写日记,工作生活井然有序。50岁的景海鹏,还在飞行中迎来他的第一个“太空生日”。   2016年12月20日,习主席在会见“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及参研参试人员时与景海鹏亲切交谈,称他过了一个高水平的生日,赞扬他三上太空,并鼓励他继续做出新的贡献。习主席的这番话,至今令景海鹏热血沸腾。   三   神箭腾空的壮丽,飞天圆梦的荣耀,留给人们成功的喜悦,但逐梦路上,航天人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张晓光的飞天之路是用汗水和泪水铺就的。从“神五”到“神七”航天员选拔的前后十几年间,张晓光一次次拼搏,换来的却是一次次落选。他永远记得,当得知“神七”航天员初选自己落选的那一刻,他几乎瞬间被击垮。他拨通妻子张继的电话哽咽着说:“老婆,这次‘神七’选拔,我又落选了。”话音未落,张晓光已泣不成声。   “晓光,不管飞不飞,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最优秀的!”电话那头,妻子的安慰再次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后来的张晓光,调整心态,科学训练,挑战极限,直至实现飞天梦想。   “神六”发射前,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家人向他隐瞒了实情。出征前,聂海胜还是无意中知道了这个消息,心里十分难受。弟弟聂新胜打来电话安慰他:“哥,你尽忠,我尽孝。家里有我呢,你就放心飞吧,我和妈妈盼着你平安回家!”就这样,聂海胜含着泪和费俊龙一起飞往太空。   为梦圆太空,刘洋自进入航天员大队后,几乎放弃了一切休息和娱乐活动,一门心思扑在学习训练上,就连航天城大门都很少迈出。她自嘲道:“在北京,我是个典型的‘路盲’!”有一次,刘洋乘车外出执行任务。路过王府井时,看到宽阔的马路和两侧雄伟的高楼,她忍不住问:“这是哪儿呀?”引来一阵大笑。刘洋说:“来北京7年,我就知道两个地方,一个是航天城,另一个是航天桥。因为它们都与航天有关。”   “神十”在太空飞行了15天,王亚平的父母也同样担心焦虑了15天。其间,老两口只做一件事:盯着电视看飞天直播。看见女儿的画面时开心,看不见时揪心。父亲经常半夜惊醒,一想到女儿还在天上呢,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   王亚平回家那天,母亲见到她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上天15天,我和你爸能折寿15年。”王亚平当即问道:“今后若再有飞天任务,你们还让我上吗?”旁边的父亲不假思索地说:“当然让你上。你现在不光是我们的女儿,更是党的人、国家的人。只要党和国家有需要,我们就支持!”

    工程图片

    Engineering graphics

    < >

    新闻报道

    News reports

    中国航天半年18次发射活动密度空前 航天员团队扩编

    中国航天半年18次发射活动密度空前 航天员团队扩编 ---

    杨利伟出席“航天精神中华行”启动仪式

      6月26日,“航天精神中华行暨康师傅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首飞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杨利伟出席。  此次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指导,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航天基金会、北京空天探索信息科技研究院主办,北京中宇空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康师傅协办。“航天精神中华行”活动

    中国与联合国签署关于开展“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合作意向宣言

    史忠俊在致辞中阐明中国开放、平等、互惠、包容的外空国际合作理念,强调外空是增进全人类福祉的新疆域

    工程视频

    Engineering video

    相关文献

    Related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