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简介

    Project Introduction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

    大国工匠

    Great power craftsmen

    < >

    龙乐豪

    武汉市人,研究员,火箭与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火箭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国家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

     

    工程大事记

    Engineering Events

    技术突破

    Technical breakthrough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共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于战略导弹技术起步,主要包括CZ-1、CZ-2;
    第二阶段是按照运载火箭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研制的火箭,包括CZ-3、CZ-3A系列、CZ-4系列;
    第三阶段是为满足商业发射服务而研制,典型代表是CZ-2E;
    第四阶段是为载人航天需要而研制的,如CZ-2F火箭;
    第五阶段是为适应环保及快速反应需要研制的运载火箭,如CZ-5系列、CZ-6、CZ-7、CZ-8系列、CZ-11等。

    工程故事

    Engineering story

    亲历者讲述长征三号发射“亚洲一号”背后的故事

    1989年初,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亚洲卫星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同,确定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一颗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HS-376型通讯卫星,即“亚洲一号”卫星。   时任长征三号火箭副总指挥的胡胜铭回忆,自合同签订到正式开始发射准备工作,整个过程非常坎坷,可以说麻烦不断,阻力重重。他说:“对于我们这些有幸参与‘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的科研人员来说,一方面要冲破西方重重掣肘,拿出过硬的技术,让‘亚洲一号’高悬太空,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另一方面,又在与美方一线人员合作的日子里,朝夕相伴,愉快相处,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总之,在那段岁月里,我们肩负着国家交予的重任,顶受住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开创了与美方合作共赢的历史。”   时隔多年,当年的点点滴滴总会清晰地浮现在胡胜铭的脑海中。除了那些与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相关的大事记、大动作外,几件有趣的小事,也常常萦绕在他的心头。 △“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 黄桥烧饼的魅力   当时,中方科研人员和美方有个约定,利用每天早饭的时间,趁双方人员都比较集中,召开碰头会,协调当天的工作。   有一次,胡胜铭怕开会迟到,会前随手从食堂拿了3个黄桥烧饼。   到会场坐下来,刚咬了一口,坐在他左边的卫星装配工大卫·查理伸过手,说:“One, ok?(给我一个,可以吗?)”胡胜铭点点头,递给他一个。   不一会儿,从他右边也伸出一只手。伸手的人是在美国休斯公司工作的一名美籍台湾人。他用英文说:“先生,我也想尝尝中国的烤饼。”胡胜铭也给了他一个。   散会时,大卫想提醒胡胜铭明天多带几个黄桥烧饼来,可他不会中文,只好用两只手比划,一个劲地画圈圈。美籍台湾人便上前帮忙翻译。   胡胜铭回答道:“No problem, but remember please, its name is Huangqiao shaobing.(没问题,请记住它的名字,黄桥烧饼。)”   美籍台湾人开玩笑说:“胡先生,你不用担心,从此以后,这些美国人就算忘记他们卫星的名字,也不会忘记‘黄桥烧饼’的。”   第二天开碰头会,胡胜铭端来满满一盘刚出炉的黄桥烧饼,大概有15个。他说:“不曾想,一向斯文的美国朋友见到它们,什么形象也不顾了,眨眼间就一抢而光。看来,我们试验队队员天天吃的芝麻火烧竟有如此大的魅力,瞬间就成了美国朋友舌尖上的美味!”   1990年4月7日发射当天,中方特地赶制了200个小火烧,分装两个礼盒,送给美国休斯公司的朋友们。时任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说:“请带回洛杉矶,带给你们的夫人和孩子们共享。”   胡胜铭说:“发射成功的喜讯,已经让这些美国朋友激动不已,临回国前又收到了这么合心意的礼物,他们更是兴奋万分。”于是,美国休斯公司的卫星工作人员离别之前,异口同声地喊道:“我爱长征火箭,我爱中国,希望不久我们还能再见,Bye!” 庆祝酒会上的“小插曲”   胡胜铭还讲述,发射成功当天,长城工业总公司举办了盛大的庆祝酒会。酒会刚一开始,就出现了个“小插曲”。   一位领导上台致辞,按照惯例念着开场白:“女士们、先生们、各位领导们、朋友们……”可接下来,他却说了句令所有与会人员都目瞪口呆的话:“今天,我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一时间,酒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目光集中到了台上。   只见领导临危不乱,坦诚地说:“对不起,我拿错演讲稿了。”随后,他又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拿出一篇稿子,照着念了下去。   有人猜,领导是不是提前准备了两个稿子?其实,这并不是领导在出洋相,而是他用一个精心的设计活跃了气氛,将酒会推向了高潮……

    长征五号首发成功!人民日报记者带你探寻背后的故事

    11月3日,中国海南文昌。发射场的塔架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静静矗立。 “……5、4、3、2、1,点火!”随着01指挥员按下点火按钮,火箭在山呼海啸的轰响中,喷射出耀眼的白色尾焰拔地而起,冲上云霄。3公里外的参观点,响起了一阵阵热烈欢呼声,“成功了!成功了!”发射场的航天工作者们激动地握手,拥抱,轻轻拭去从眼角滑落脸颊的泪水。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从2009年9月开工奠基、2014年11月基本建成,到今年6月25日圆满完成长征七号首飞任务,11月3日圆满完成长征五号首飞任务,这座满足了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的航天发射场,在牢记使命、铁血担当的航天人的无私奉献下,铸就了中国航天的座座丰碑。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前夕,记者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探寻火箭呼啸升空的炫目尾焰背后的故事,走近这些忠诚奉献的航天战士,致敬他们在中华民族筑梦路上的坚守。 一条路,一段航天情—— “参与火箭发射是我一生的荣耀”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提起海南,椰林、海浪、碧空、阳光,旖旎的自然风光让远方的客人陶醉不已。但有一群航天人,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在文昌这座琼北古驿筑航天之梦。 11月初,北方气温骤降至零下,平均气温二十五度的海南岛内依然随处可见葱郁的椰林。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场区,记者立刻注意到有一条主干道通向508指挥控制中心,路牌上的标注显示这条路的名字是“航天路”。不仅如此,“问天路、长征路、星光路、嫦娥路、北斗路”……这一条条连接着发射场区内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固定勤务塔、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火箭水平转载准备厂房、地面站、科研试验协作楼等建筑的道路都拥有散发着诗意美丽的名字,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路名都是2014年6月场区建设完成后,面向所有发射场航天人征集,从2000多个创意中选出的。 星光路是为了纪念征地移民搬迁的龙楼镇星光村全体村民的无私奉献,长征路的寓意是发射场内的航天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每一条路,都是一个个故事,都是一段段航天情。 很多当年文昌发射场的建设和创业的航天人最近专程回来,只为看一看火箭在这块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腾空而起。“实在无法回来的同事,都强烈要求我们在现场录下长征五号发射的小视频发给他们看。”区内警卫和消防工作的负责人 伍刚告诉记者。邻近火箭发射的日期,伍刚和他的同事们愈加绷紧了弦,8个人一岗24小时值班,同时负责4个岗哨。警戒换岗时,换下来的人有时要马上补充到应急小分队里,“一个人掰成两块用”。 计划部的李彦彬昨天刚完成总检查测试,因为在发射场内淋了一场暴雨,喉咙还有些沙哑。与发射场内大多数工作人员不同,在酷热难耐的海南,李彦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袖衣服。“我们需要长时间在户外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穿短袖的话很容易晒脱皮。”火箭发射前有60天的任务周期,期间李彦彬原本有三、四次调休机会,但都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他一点不后悔:“我是一个航天人,能参与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火箭发射是我一生的荣耀。” 艰苦创业,无悔建设—— “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是发射场人人熟知的航天格言,也是全体航天人矢志航天的忠诚写照。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支箭、万人一颗星,火箭的华丽升空靠的是千千万万的航天人在数以万计的环节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飞天梦想,是在荆棘与汗水中起航的。2007年,党中央高瞻远瞩——在海南文昌建设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2011年10月,航天人们千里辗转奔赴海南。 “看,这就是发射塔架的所在地。”计划部助理周江指着照片中的一片荒野,激动地说。回忆起当初的情形,周江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了。“夏天太热了,地面最高温度超过45度。”“被蠓虫咬了不能挠,一挠皮肤溃烂一片。”发射场负责保卫工作的李寒剑还告诉记者他们总结出的许多“经验”:“走夜路必须带手电筒以避开毒蛇。在房间里放雄黄,保持房间的干燥、除湿,也能有效避免虫蛇蚊蝇。” 扎下根来的航天人很快适应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吹响“扎根海岛”的嘹亮号角。没有宿舍就住民房,没有办公室就修建简易板房,食堂太小就分批吃饭,没有会议室就在仓库开会……“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周江说。随着一次次“大会战”、“突击战”、“攻坚战”,一个个工程从图纸变成现实,航天人在文昌建设出了新的航天奇迹。 在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能看到一群身穿橘红色工作服的小伙子,他们就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支吊装团队。担任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的“吊装”01指挥员张再经告诉记者,火箭吊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火箭进场并经过水平测试后,将通过吊装工作将各级火箭和助推器垂直组装成一个整体,以便后续垂直测试、转运及加注发射等任务的顺利开展。由于工程结构原因,坐在操作间里的行吊操作手无法亲眼观测吊钩的位置和产品的状态,他的一切操作都要以吊装指挥员的哨音、指挥旗语和口令为准。吊装团队能做的,只能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来一遍遍强化整个团队的默契程度。“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没有人说苦,也没有人说累”张再经这样描述吊装团队每天的工作。 长征五号火箭从进场到组装,再到转运,直至最后发射成功后的撤场,离不开发射场的特装车司机。2016年9月,长征五号火箭分散在8个超大超长集装箱中,经由海运从天津港运至海南文昌清澜港。特装车司机朱尚尚和同事于金伟的任务就是分别驾驶1号和2号火箭运输车,将最大的两个火箭箭体集装箱从码头运至发射场区。特种装备车辆装满燃料后车重达150吨,时速必须控制在每小时5公里以内,封闭驾驶室由于防爆要求,没有安装空调,“从码头到场区的一个半小时,驾驶室温度至少40度,到达目的地后,全身湿透了。”记者在场区内见到了特种车辆,车身宽6米左右,足足占据两个车道,下方有56个轮胎,整个车远看就像一个巨型平板车。“接下来,我们还要保障载荷转场,液氧、液氮、液氢拉运,火箭集装箱运输等任务圆满完成!”朱尚尚自信地说。 不忘初心,使命托举—— “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放松” 火箭发射的万众瞩目时刻,亿万中国人都会在电视、网络、广播上听到一个口令:“……5、4、3、2、1,点火!”它出自火箭发射的01指挥员。01指挥员是航天发射的大脑,是火箭发射任务技术上、指挥上的NO.1,是火箭能否“顺利发射、准时发射、安全发射、成功发射、圆满发射”得以实现的关键。刚刚于6月25日担任长征七号火箭发射01指挥员的王光义回想起当时发射的场景,“不到火箭成功发射那一刻,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放松。” 胡旭东是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的01指挥员。长征五号火箭演练任务期间,在泄回液氢对接二级氢排连接器时,突发重大故障,氢箱测压管与箭上连接处氢气泄漏,氢浓度报警仪瞬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危险。胡旭东没有丝毫的迟疑、果断决策应急处置,与一线参试人员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成功处置这一重大故障问题,完成氢加排连接器脱落二次对接,创造了世界航天奇迹。“这期间没有吃一口饭、没有休息一分钟,直到故障排除、危险解除,我们才松了口气。”胡旭东和他的同事们始终把航天人的使命装在胸膛。 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前,记者见到了空调及供气保障团队的负责人刘思。每次任务来临,该团队都是发射场最忙碌的单位之一。交谈中,他的眼神不时瞅着前方,回过头去,集中控制台上显示的一条流量曲线突然上升。“液氮泵频率增大至45赫兹,注意观察压力。”刘思给操作手下口令。 进入发射场技术区冷冻站,这里发出的噪音超乎想象,90分贝的噪音超过人正常承受的范围。9月的海南中午日照强烈,呆在冷冻站的值班室里,依旧可以感觉到热意。“虽然长期为中央空调提供冷源,但是冷冻站的机房却没有空调。“长征五号首飞任务来临后,冷冻站为了维护空调冷水系统,24小时上班,人机不离。”冷冻站岗位负责人王西虎告诉记者。 采访时,有通报“文昌至龙楼某段光缆中断,请组织抢修!”皮肤黝黑的李荣斌拎起工具箱,带领抢修分队迅速奔向抢修车,在光电缆岗位工作了18年的李荣斌已经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这样的抢修了。 习近平主席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当火箭冲上云霄,飞向太空时,人们应该铭记:火箭的腾飞,离不开千千万万把岗位当战位、视使命如生命的默默奉献的航天人。他们是平凡的,却因逐梦而卓越。航天人将忠诚、使命与担当融进血脉,用实际行动践行航天梦想,弘扬航天精神,走好航天人的长征路。

    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6个故事!

    2016年11月3日晚20时43分,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发射过程 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奠基之作 长征五号有五宗“最”你知道吗? 最大 航天人俗称长征五号为“大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研制的起飞规模最大、技术跨度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大型运载火箭,它的能力和国外现在主流大型运载火箭是相当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外形巨大,立起来有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5米,而目前我国现役火箭箭体直径最大的只有3.35米。 最强 长征五号火箭起飞质量约870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运载能力,比现役长征三号乙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长征五号大幅提升了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把中国火箭送入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世界主流火箭阵营。中国未来的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三期、以及火星探测,都将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最猛 要托举这么重的大家伙,需要大推力发动机。我国现役火箭发动机单台推力最大只有70吨左右,远远不够。经过15年不懈攻关。8台全新研制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被装配在四个助推器上,4台全新研制的氢氧发动机在一级和二级火箭上各装配了两台。长征五号全箭起飞时总推力达1060吨,主要来自8台液氧煤油发动机。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威力到底有多大?专家做了个比喻,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产生的最高压强达500个大气压,相当于把上海黄浦江的水打到5000米高度的青藏高原。 最冷 长征五号采用无毒无污染的零下183℃的液氧和零下253℃的液氢作为推进剂,因此,它还有个形象的称谓,叫“冰箭”。这些超低温的液态推进剂就分别贮藏在巨大的箭体贮箱之中,通过内部加压输送给发动机。 研制团队经过三年反复试验攻关,通过改善受力设计和焊接工艺的综合办法攻克了储箱焊缝裂纹的工艺难题。2015年4月,改进后的长征五号所有的低温推进剂贮箱都经过了压力考核,而且强度比原来提高了60%。 最漫长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2006年国家正式批准立项研制,可谓十年磨一“箭”。如果再追溯到设计思路的提出,更是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 最先进 十年的研制,无数次试验失败和攻关,迎来的是中国火箭技术的巨大跨越。长征五号的研制不仅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换代,而且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

    工程图片

    Engineering graphics

    < >

    新闻报道

    News reports

    中国航天发射2018下半年将迎多项重量级任务:长征五号将"王者归来"

    中国航天发射2018下半年将迎多项重量级任务:长征五号将

    长征二号丙火箭携两颗巴基斯坦卫星成功升空

    近日,长征二号丙/SMA运载火箭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枚火箭搭载巴基斯坦遥感卫星一号(简称巴遥一号)和科学试验卫星PakTES-1A,并将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巴两国继巴基斯坦通讯卫星1R项目后的又一重大航天合作,标志着中巴航

    “金牌火箭”背后的“金牌火箭人”——记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

    “金牌火箭”背后的“金牌火箭人”——记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研发团队

    工程视频

    Engineering video

    相关文献

    Related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