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立项以来就开展制导、导航与控制(GNC)分系统中手动控制系统研制工作,解决了人体工效学设计、引入了全姿态捕获等先进技术;将TV摄像机和激光雷达引入了手控系统;研制“模拟”座舱,为航天员培训提供了直观的操作环境……2012年6月,我国成功实施首次载人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在看似简单的手控交会对接背后,却凝结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手控交会对接研制团队十多年的汗水与智慧。
交会对接从零起步 实现跨越式发展
交会对接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一切要“从零开始”,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难度可想而知。
2000年,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决定抽派部分技术骨干着手进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方案的预研工作时,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而这种先进技术对外又是完全封锁的,很难有现成的成熟经验和技术拿来借鉴。
交会对接系统方案设计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解永春告诉记者:“比如手控交会对接的过程中,航天员要控制哪些量、怎么控制,要看哪些图、怎么看,包括对接时用到的十字靶标尺寸设计多大才能保证既能看得清楚又不至于太大而跑出视场之外等等,每一个细节,每一步操作,设计团队都要一点点摸索着来。”
回忆起预研工作刚刚起步的日子,解永春忍不住地笑着说:“那时候大家天天都在争吵,每一个设计、每一步方案都要经过反复讨论,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可能要经历多番激烈的争执。”
王颖是团队里第一个在读博士期间就做交会对接项目研究,毕业后直接转入工程研究和应用。学以致用、学为所用,在她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那时,单单是为了“交会对接时,究竟应该选取飞船还是目标飞行器作为参照物来进行方案设计”,解永春和王颖就反复地争论了好久。
而事实上,这两种方案并没有对错之分,选取谁作为参照物都不影响交会对接任务的完成。而唯一微小的差别就在于站的角度不同,争论的焦点就落脚在哪种设计方案更加符合人的习惯,让航天员看着更舒服、操作更合理、接受起来更容易。
像这样的“争吵”,在手控交会对接方案设计论证和实现的这十多年里,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设计人员在互相碰撞、启发的过程中,反复地进行设计优化,一遍遍地模拟、仿真,并最终将每个设计细节敲定下来。
“吵到最后,成形的设计方案最初是谁提出的,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因为在这个漫长的争论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独立地提出问题,有道理的全部吸收,博采众长,对方案不断地更改、不断地优化。到最后,每一步设计都已经综合了好多人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解永春的话里透着得意,“尤其是我们团队里的每位女同志都很有个性,从来没有谁说了算,很多时候大家为了方案能设计得更好而‘吵’得不可开交。”
保持每个人的个性,同时又是一个集体。团队成员越吵关系越紧密,也在互相的碰撞和启发中更加地相互佩服和相互尊敬。这或许就是手控交会对接团队拥有极强战斗力的秘诀所在。
带着梦想闷头冲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这些人,是怎么赶都赶不走的!”
十几年只做一件事,没名没利,图个啥呀?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从2001年就加入这个团队的王颖只是憨厚地笑了笑。
王颖说:“我学的就是这个,将自己的思想、原理变成代码,看着自己最初的设计能够通过工程实现,很满足。而且手控交会对接涉及到的技术多、探索多、挑战大,特别想实实在在地在这个领域做出点东西来。”
解永春说,这支团队最让她感动、也是最为难得的一点就是,他们是为了理想而活,生活得特别单纯,内心充满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实现梦想的强烈渴望。
“2000年,我们组建队伍并开始加班加点开展预先研究的时候,手控交会对接究竟能不能立项、什么时候立项还是个未知数;等到2005年正式立项的时候,项目什么时候上马也是个未知数。除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手控交会对接方案的制定和设计验证中,其他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没多想。”解永春笑着跟记者回忆道。
10多年,他们只踏踏实实地干成了一件事。
这么多年,最大的头衔也不过是交会对接组组长,没有职称,也不能马上见到成果;这么多年,如果转到其他型号任务中,凭着他们的本事和能耐,实现“短平快”、取得“立竿见影”的成绩,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些人,是怎么赶都赶不走的!大家对飞船、对手控交会对接的情节根深蒂固。”解永春跟记者举了个小例子。
因为交会对接研究应用领域的拓展,需要在团队中挑选一名骨干出去单独“挑大梁”,主抓另一个型号任务的相关工作。“可是他们谁都不愿意去干,谁都舍不得离开,最后实在没辙了,领导只能经过综合考虑最终‘点将’出马,这才最终确定了人选。”
而王颖就是被点出去的将。现在回想起来,王颖仍然心有不舍:“很怀念那些跟‘战友们’一起争吵的日子。”
张昊是后来补充进团队的新生力量,这个小伙子也被这个一心追梦的团队熏染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2003年,张昊到502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CCD光学成像敏感器的交会对接自主导航。对于年轻人来说,能有机会出国深造是很多人的梦想,张昊也不例外。但为了交会对接,他却放弃了两次出国的机会。
2005年,张昊博士快毕业的时候,获得了五院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公派资格。但当时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正处在关键技术攻关阶段,很需要一名理论功底扎实、对交会对接认识深刻、计算机编程水平高的人,于是作为组长的解永春就接到任务,征询一下张昊本人的意见。
让解永春感动的是,当时出国的所有手续都已经办妥的张昊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她下午给张昊打电话说明了情况,让他好好跟家人商量一下并认真考虑考虑,结果他晚上就有了反馈:“解老师,我跟着您做交会对接!”
2009年,神舟八号转入初样技术攻关见底的关键阶段,张昊再次放弃了去英国培训进修的机会,一心扑到了轰轰烈烈的攻关工作中。张昊说:“我顾不了那么多,只能尽量往神八方向走。”而后来,张昊又在往神九的方向快步前行。
解永春说,他们干的这活儿,一旦前期理论研究和设计基础打牢了,后面工程实施就会特别快,只要有需要,项目可以大爆发地实现,典型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性质,但是这树他们种得无比自豪。
“我们这个团队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博士论文研究的课题都大胆地往天上放,敢用!”解永春不无骄傲地说,“我们的博士论文奠定了研究所的理论基础,理论又直接转化应用到工程之中,学研用紧密结合,没有一个是浪费的。”
正如她所说的,在502所攻读博士,研究课题确定之初就是奔着工程应用的目标而去,而一旦研究得出成果就可以直接拿来应用。
近些年,诸如关于CCD测量敏感期算法的研究、关于视线制导的研究、关于安全路径、轨迹安全的研究等等,都已经“飞到了天上”。而这支团队的目标是将更多的预研成果转化应用到工程之中,实现更多像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手控交会对接一样辉煌的航天成就。
攻坚克难 突破多个技术难关
“把方案实现工程化很难,但是也很有趣!”
为了确保神舟飞船研制进度的协调,手控交会对接研制团队同时开辟了两个战场,方案研制是一个战场,另一个就是技术研制战场,两个战场同时作战,相互促进,确保了手控交会对接系统的成功。
手控交会对接系统技术研制的任务是将方案设计形成的各项需求落实分解为各种单机可实现、可检测的具体指标,并对系统内单机与单机间,本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机、电、热接口进行总体设计,保证各项控制方案得到具体的实现。概括的讲,技术研制的任务就是将系统设计由抽象变为具体。简单举例,方案设计提出了陀螺精度的需求,技术研制需要落实为选用哪一种陀螺可以满足要求,满足该精度要求的各项具体、可检测的指标是什么,同时还需考虑陀螺数据以什么电气形式输出,安装在飞船上什么位置才能保证精度不损失,单机的可靠度需达到什么水平等等。
可以看出,技术研制的任务更具体、涉及面更广、不可预知性也更高。因此,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可以说,遇到和解决困难,在困难中前行是手控交会对接技术研制战场的常规工作。
手控系统最核心的部件——控制器就是给技术人员出了一个大难题。2006年模样研制阶段,出于继承性的考虑,工程技术人员打算沿用神舟七号飞船的控制器,但随着研制的深入,负责编写手控系统应用软件的李志宇工程师发现这个控制器越来越不能满足编程需求,但是通过采取各种优化措施还能暂时解决问题。一直到2010年夏天,那时神舟飞船的研制已经转入正样,团队意识到,现在的运算能力已经到达控制器的极限,任何技术更改都可能导致翻盘,于是火速启动了新控制器的研制。那时飞船上大多数单机已经完成研制,飞船结构设计状态已经固化,因此新控制器的尺寸、内外接口只有保持完全不变才能被“集体”接受,研制人员一边从老控制器中挑出有价值的部分,一边又使用新技术提高单机性能,经过艰难努力,新控制器的性能终于得到跨越式提升,同时通过试验证明,新老控制器完全兼容,那个时候,距离神舟九号地面大型试验的时间已经不多,算是赶上了末班车。
TV摄像机是飞船上首次研制的单机产品,而且在众多的卫星上也没有任何可继承的技术。一路走来,回望TV摄像机研制过程,每一次难关的突破都令人难忘:
首先遇到的是背景调光问题。TV摄像机如何在不使用任何模式识别技术的前提下,将一幅各部分亮度差别很大的图像调整到最有利于航天员观察的亮度,着实让工程人员下了一番苦功夫。为此工程技术人员想了各种办法进行试验,有时还需要深夜到荒郊野外进行试验。记得在2010年的大年初三,当许多家庭还沉浸在春节全家团聚的幸福中时,502所张强主任已经带领技术人员在一片旷野进行模拟试验。
第二关是为提高产品工程可靠性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作为一套新研交会对接关键单机,产品研制过程中克服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技术问题,问题涵盖元器件选型、工艺流程、设计完善、地面试验、总装布局等各环节,一次次阻断研制进程,又一次次又化险为夷。
此外,研制人员还解决了抑制杂光干扰等一系列问题,不懈的努力将征程中所有难题化解开来,筑起了通往胜利的阶梯:TV摄像机以“零质量问题”的完美表现始终陪伴神舟九号飞船完美的在轨飞行试验。
培训航天员用心再用心
“只有自己完全熟练了才能给航天员讲!”
在载人航天大系统分工中,航天员系统和飞船研制系统是两个系统。作为飞船研制系统的手控交会对接研制团队,与航天员系统的常规接口是将系统的使用方法编写成类似操作说明书的文件,用以指导航天员的训练。然而作为飞船上最重要、对操作技能及灵活度要求最高的一个系统,常规方式难免出现航天员对操作理解出现偏差,航天员难以掌握操控技术精髓的问题。为此,502所开展了对航天员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GNC)手动控制科目的培训,由一线工程设计人员与航天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答疑解惑,力求使航天员能真正了解设计思路,加深对控制系统以及交会对接技术的理解,确保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对航天员的培训工作,自2002年以来一直伴随着每一批航天员,先后经历了神五,神六,直至今天的神九,为载人交会对接的胜利保驾护航。
培训之初,从工程师到老师的角色转换成为了新的课题。工程技术人员间专业背景相似,习惯于使用技术语言进行交流,而面对航天员,如何把自己的设计想法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使航天员理解,当好合格的老师,则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面对挑战,由任焜带领的培训小组选择迎难而上,经过夜以继日的工作编写了图文并茂的培训教材;反复调试教学用例,亲身体验操作难度,形成了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教案;小组成员间积极讨论教学方法,演练授课流程,努力锻炼表达能力;并安排试讲,虚心听取各界专家的宝贵意见。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了完善的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手动控制科目培训体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
正是凭借如此细致周密的培训,每一位航天员都练就了过硬的本领,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刘旺、刘洋……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为人们津津乐道,并伴随着载人航天工程载入史册。
从1992年立项以来就开展制导、导航与控制(GNC)分系统中手动控制系统研制工作,解决了人体工效学设计、引入了全姿态捕获等先进技术;将TV摄像机和激光雷达引入了手控系统;研制“模拟”座舱,为航天员培训提供了直观的操作环境……2012年6月,我国成功实施首次载人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在看似简单的手控交会对接背后,却凝结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手控交会对接研制团队十多年的汗水与智慧。
交会对接从零起步 实现跨越式发展
交会对接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一切要“从零开始”,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难度可想而知。
2000年,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决定抽派部分技术骨干着手进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方案的预研工作时,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而这种先进技术对外又是完全封锁的,很难有现成的成熟经验和技术拿来借鉴。
交会对接系统方案设计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解永春告诉记者:“比如手控交会对接的过程中,航天员要控制哪些量、怎么控制,要看哪些图、怎么看,包括对接时用到的十字靶标尺寸设计多大才能保证既能看得清楚又不至于太大而跑出视场之外等等,每一个细节,每一步操作,设计团队都要一点点摸索着来。”
回忆起预研工作刚刚起步的日子,解永春忍不住地笑着说:“那时候大家天天都在争吵,每一个设计、每一步方案都要经过反复讨论,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可能要经历多番激烈的争执。”
王颖是团队里第一个在读博士期间就做交会对接项目研究,毕业后直接转入工程研究和应用。学以致用、学为所用,在她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那时,单单是为了“交会对接时,究竟应该选取飞船还是目标飞行器作为参照物来进行方案设计”,解永春和王颖就反复地争论了好久。
而事实上,这两种方案并没有对错之分,选取谁作为参照物都不影响交会对接任务的完成。而唯一微小的差别就在于站的角度不同,争论的焦点就落脚在哪种设计方案更加符合人的习惯,让航天员看着更舒服、操作更合理、接受起来更容易。
像这样的“争吵”,在手控交会对接方案设计论证和实现的这十多年里,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设计人员在互相碰撞、启发的过程中,反复地进行设计优化,一遍遍地模拟、仿真,并最终将每个设计细节敲定下来。
“吵到最后,成形的设计方案最初是谁提出的,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因为在这个漫长的争论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独立地提出问题,有道理的全部吸收,博采众长,对方案不断地更改、不断地优化。到最后,每一步设计都已经综合了好多人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解永春的话里透着得意,“尤其是我们团队里的每位女同志都很有个性,从来没有谁说了算,很多时候大家为了方案能设计得更好而‘吵’得不可开交。”
保持每个人的个性,同时又是一个集体。团队成员越吵关系越紧密,也在互相的碰撞和启发中更加地相互佩服和相互尊敬。这或许就是手控交会对接团队拥有极强战斗力的秘诀所在。
带着梦想闷头冲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这些人,是怎么赶都赶不走的!”
十几年只做一件事,没名没利,图个啥呀?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从2001年就加入这个团队的王颖只是憨厚地笑了笑。
王颖说:“我学的就是这个,将自己的思想、原理变成代码,看着自己最初的设计能够通过工程实现,很满足。而且手控交会对接涉及到的技术多、探索多、挑战大,特别想实实在在地在这个领域做出点东西来。”
解永春说,这支团队最让她感动、也是最为难得的一点就是,他们是为了理想而活,生活得特别单纯,内心充满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实现梦想的强烈渴望。
“2000年,我们组建队伍并开始加班加点开展预先研究的时候,手控交会对接究竟能不能立项、什么时候立项还是个未知数;等到2005年正式立项的时候,项目什么时候上马也是个未知数。除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手控交会对接方案的制定和设计验证中,其他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没多想。”解永春笑着跟记者回忆道。
10多年,他们只踏踏实实地干成了一件事。
这么多年,最大的头衔也不过是交会对接组组长,没有职称,也不能马上见到成果;这么多年,如果转到其他型号任务中,凭着他们的本事和能耐,实现“短平快”、取得“立竿见影”的成绩,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些人,是怎么赶都赶不走的!大家对飞船、对手控交会对接的情节根深蒂固。”解永春跟记者举了个小例子。
因为交会对接研究应用领域的拓展,需要在团队中挑选一名骨干出去单独“挑大梁”,主抓另一个型号任务的相关工作。“可是他们谁都不愿意去干,谁都舍不得离开,最后实在没辙了,领导只能经过综合考虑最终‘点将’出马,这才最终确定了人选。”
而王颖就是被点出去的将。现在回想起来,王颖仍然心有不舍:“很怀念那些跟‘战友们’一起争吵的日子。”
张昊是后来补充进团队的新生力量,这个小伙子也被这个一心追梦的团队熏染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2003年,张昊到502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CCD光学成像敏感器的交会对接自主导航。对于年轻人来说,能有机会出国深造是很多人的梦想,张昊也不例外。但为了交会对接,他却放弃了两次出国的机会。
2005年,张昊博士快毕业的时候,获得了五院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公派资格。但当时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正处在关键技术攻关阶段,很需要一名理论功底扎实、对交会对接认识深刻、计算机编程水平高的人,于是作为组长的解永春就接到任务,征询一下张昊本人的意见。
让解永春感动的是,当时出国的所有手续都已经办妥的张昊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她下午给张昊打电话说明了情况,让他好好跟家人商量一下并认真考虑考虑,结果他晚上就有了反馈:“解老师,我跟着您做交会对接!”
2009年,神舟八号转入初样技术攻关见底的关键阶段,张昊再次放弃了去英国培训进修的机会,一心扑到了轰轰烈烈的攻关工作中。张昊说:“我顾不了那么多,只能尽量往神八方向走。”而后来,张昊又在往神九的方向快步前行。
解永春说,他们干的这活儿,一旦前期理论研究和设计基础打牢了,后面工程实施就会特别快,只要有需要,项目可以大爆发地实现,典型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性质,但是这树他们种得无比自豪。
“我们这个团队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博士论文研究的课题都大胆地往天上放,敢用!”解永春不无骄傲地说,“我们的博士论文奠定了研究所的理论基础,理论又直接转化应用到工程之中,学研用紧密结合,没有一个是浪费的。”
正如她所说的,在502所攻读博士,研究课题确定之初就是奔着工程应用的目标而去,而一旦研究得出成果就可以直接拿来应用。
近些年,诸如关于CCD测量敏感期算法的研究、关于视线制导的研究、关于安全路径、轨迹安全的研究等等,都已经“飞到了天上”。而这支团队的目标是将更多的预研成果转化应用到工程之中,实现更多像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手控交会对接一样辉煌的航天成就。
攻坚克难 突破多个技术难关
“把方案实现工程化很难,但是也很有趣!”
为了确保神舟飞船研制进度的协调,手控交会对接研制团队同时开辟了两个战场,方案研制是一个战场,另一个就是技术研制战场,两个战场同时作战,相互促进,确保了手控交会对接系统的成功。
手控交会对接系统技术研制的任务是将方案设计形成的各项需求落实分解为各种单机可实现、可检测的具体指标,并对系统内单机与单机间,本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机、电、热接口进行总体设计,保证各项控制方案得到具体的实现。概括的讲,技术研制的任务就是将系统设计由抽象变为具体。简单举例,方案设计提出了陀螺精度的需求,技术研制需要落实为选用哪一种陀螺可以满足要求,满足该精度要求的各项具体、可检测的指标是什么,同时还需考虑陀螺数据以什么电气形式输出,安装在飞船上什么位置才能保证精度不损失,单机的可靠度需达到什么水平等等。
可以看出,技术研制的任务更具体、涉及面更广、不可预知性也更高。因此,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可以说,遇到和解决困难,在困难中前行是手控交会对接技术研制战场的常规工作。
手控系统最核心的部件——控制器就是给技术人员出了一个大难题。2006年模样研制阶段,出于继承性的考虑,工程技术人员打算沿用神舟七号飞船的控制器,但随着研制的深入,负责编写手控系统应用软件的李志宇工程师发现这个控制器越来越不能满足编程需求,但是通过采取各种优化措施还能暂时解决问题。一直到2010年夏天,那时神舟飞船的研制已经转入正样,团队意识到,现在的运算能力已经到达控制器的极限,任何技术更改都可能导致翻盘,于是火速启动了新控制器的研制。那时飞船上大多数单机已经完成研制,飞船结构设计状态已经固化,因此新控制器的尺寸、内外接口只有保持完全不变才能被“集体”接受,研制人员一边从老控制器中挑出有价值的部分,一边又使用新技术提高单机性能,经过艰难努力,新控制器的性能终于得到跨越式提升,同时通过试验证明,新老控制器完全兼容,那个时候,距离神舟九号地面大型试验的时间已经不多,算是赶上了末班车。
TV摄像机是飞船上首次研制的单机产品,而且在众多的卫星上也没有任何可继承的技术。一路走来,回望TV摄像机研制过程,每一次难关的突破都令人难忘:
首先遇到的是背景调光问题。TV摄像机如何在不使用任何模式识别技术的前提下,将一幅各部分亮度差别很大的图像调整到最有利于航天员观察的亮度,着实让工程人员下了一番苦功夫。为此工程技术人员想了各种办法进行试验,有时还需要深夜到荒郊野外进行试验。记得在2010年的大年初三,当许多家庭还沉浸在春节全家团聚的幸福中时,502所张强主任已经带领技术人员在一片旷野进行模拟试验。
第二关是为提高产品工程可靠性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作为一套新研交会对接关键单机,产品研制过程中克服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技术问题,问题涵盖元器件选型、工艺流程、设计完善、地面试验、总装布局等各环节,一次次阻断研制进程,又一次次又化险为夷。
此外,研制人员还解决了抑制杂光干扰等一系列问题,不懈的努力将征程中所有难题化解开来,筑起了通往胜利的阶梯:TV摄像机以“零质量问题”的完美表现始终陪伴神舟九号飞船完美的在轨飞行试验。
培训航天员用心再用心
“只有自己完全熟练了才能给航天员讲!”
在载人航天大系统分工中,航天员系统和飞船研制系统是两个系统。作为飞船研制系统的手控交会对接研制团队,与航天员系统的常规接口是将系统的使用方法编写成类似操作说明书的文件,用以指导航天员的训练。然而作为飞船上最重要、对操作技能及灵活度要求最高的一个系统,常规方式难免出现航天员对操作理解出现偏差,航天员难以掌握操控技术精髓的问题。为此,502所开展了对航天员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GNC)手动控制科目的培训,由一线工程设计人员与航天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答疑解惑,力求使航天员能真正了解设计思路,加深对控制系统以及交会对接技术的理解,确保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对航天员的培训工作,自2002年以来一直伴随着每一批航天员,先后经历了神五,神六,直至今天的神九,为载人交会对接的胜利保驾护航。
培训之初,从工程师到老师的角色转换成为了新的课题。工程技术人员间专业背景相似,习惯于使用技术语言进行交流,而面对航天员,如何把自己的设计想法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使航天员理解,当好合格的老师,则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面对挑战,由任焜带领的培训小组选择迎难而上,经过夜以继日的工作编写了图文并茂的培训教材;反复调试教学用例,亲身体验操作难度,形成了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教案;小组成员间积极讨论教学方法,演练授课流程,努力锻炼表达能力;并安排试讲,虚心听取各界专家的宝贵意见。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了完善的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手动控制科目培训体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
正是凭借如此细致周密的培训,每一位航天员都练就了过硬的本领,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刘旺、刘洋……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为人们津津乐道,并伴随着载人航天工程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