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introduction
青藏铁路,简称青藏线,是指青海省至西藏自治区的铁路,属于中国国家干线铁路之一。
青藏线铁路级别为国铁Ⅰ级,大部分路段是非电气化单线铁路,部分路段扩建为双线铁路,部分区间段已实现电气化改造,被誉为“天路”。青藏线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
我国电力机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铁路大提速的主要推动者和决策者之一。俄罗斯交通科学院院士。
Great power craftsmen
198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曾任铁道部副部长,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
Engineering events
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对从兰州到拉萨的2000余千米线路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设计工作。
原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了青藏线协作会议。
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
铁道部开始组织进藏铁路的论证工作。
江泽民总书记对建设青藏铁路作了重要批示。
江泽民总书记对建设青藏铁路作了重要批示。
国家计委在京召开青藏铁路汇报论证会,正式向国务院上报青藏铁路项目建议书。
国家计委在京召开青藏铁路汇报论证会,正式向国务院上报青藏铁路项目建议书。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对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同意批准立项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对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同意批准立项。
中央政府决定投资262.1亿元,修建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铁路。
青藏铁路冻土试验全面铺开。
青藏铁路铺轨穿越昆仑山隧道。
世界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车站开工。
青藏铁路铺架工程成功通过可可西里无人区。
青藏铁路建设形成整体推进态势。
青藏铁路正线铺轨450千米。
全线路基、隧道、桥涵等线下工程基本完成。
铺轨通过唐古拉山,10月12日全线完成。
货物列车工程运营试验。
不载客列车工程运营试验。
全线开通试运营。
青藏铁路重要支线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开通运营。
Technical breakthrough
一、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千米,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
二、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千米。
三、青藏铁路还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
四、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五、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六、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七、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八、全长11.7千米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九、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千米,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千米,这是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Social benefits
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对改变青藏高原贫困落后面貌,促进青海与西藏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西藏市场机制的发育和人们市场意识的增强,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有利于促进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体现和国家政权的巩固。
青藏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它处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青藏铁路的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军事机动及后勤供给能力”, “它可以使中国政府每年向西藏运送500万吨物资,也可以在一个月内运送多达12个陆军步兵师”。
有利于西藏的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地区及国外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Engineering story
青藏铁路和一个老兵的故事
【 2009-09-04 16:04 】 【来源: 人民网 】
□王昌尧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兵,一个曾作过两次心脏手术、心脏里安放着五个支架的老兵。就是这样一位老兵,从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他以惊人的毅力,先后九次来到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铁路施工工地,解决施工难题,为职工送去关爱和温情。
这是一次次炼狱般的行走,这是一次次伴随着灵魂深化的攀登,这是一次次挑战生命极限的壮举。这一切都源于这位老兵与青藏铁路难解难分的情结。
伴随着共和国的朝起晖落,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路段的建设,从1959年到1984年间曾经历了三上三下的不平凡历程,然而青藏铁路的三次上马兴建都选择了同一支队伍:铁道兵第十师。
由于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加之那个时代没有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对劳动者的良好保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铁十师的每一名官兵都是用生命打折的代价在建设着青藏铁路。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先遣、主力部队,“两弹一星”的开路先锋,几十年间,铁十师先后建成了当时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青藏铁路海拔3700米的关角隧道;承建了通向我国第一座核武器研制基地的专用铁路;配合科研单位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建成了风火山冻土实验段,为青藏铁路科技难题的攻克作出了巨大贡献,铁十师五十团十三连因此被铁道兵命名为“风火山尖兵连”并记集体二等功。几十年里,铁十师几代人数万官兵为青藏铁路的建设浴血奋战,先后有200多名战友长眠在青藏高原。1984年第三次离开青藏高原时,他们的悲欢离合已经完全溶进了雪域高原,和青藏铁路紧紧连在了一起,这里是他们名符其实的第二故乡,是他们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几岁当兵离家来到铁十师,周玉成在军营里度过了他浪漫的青年时代,贡献了人生最宝贵的壮年时代,经历了如火如荼的改革的黄金时代。
在1984年的百万大裁军中,铁道兵变成了企业,周玉成也脱下了军装。
2001年,当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上马兴建的消息传来时,当年的铁十师,今天的中铁二十局集团再一次承担了青藏铁路重要标段中的标志性工程——风火山隧道的施工任务。
四年多的时间里,中铁二十局集团又一次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风火山隧道,该隧道的施工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200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其施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十局集团和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完成的高海拔制氧供氧专业技术,填补了高海拔铁路隧道制氧技术空白,在青藏铁路全线得到了全面推广,为青藏线几十万参战大军的健康提供了最基础的生存保障,为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作出了重大贡献,风火山隧道的卫生保障措施等研究成果被誉为是“世界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为世界高原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的高度评价。
作为铁道兵的一员,作为铁十师的老兵,作为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的党委书记,从青藏铁路再次开工建设的那一天开始,一种莫名的情感就纠缠和折磨着周玉成。
工程没中标之前,他说如果不拿下风火山标段就对不起九泉之下的战友,工程中标后,他又说如果干不好风火山隧道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他和公司的其他领导班子成员,都把青藏铁路的施工当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
工程施工前期,他一趟趟地往风火山上跑,考虑到健康状况不允许,大家劝他不要上山,但都劝不住也就放弃了,可是因为严重的冠心病作了两次心脏手术、心脏里安放了五个支架以后,大家对他再上风火山就持坚决的反对态度了。
那还是手术后出院不久,他又来到格尔木并执意还要上风火山,指挥部几乎所有的职工都劝他不要再上山了,可是职工们的苦苦劝说就是不管用。一位工地医院的医护人员劝他说:“周书记,你不能这样,你牵挂山上的职工,山上的职工们都理解你的这片热心,但是你也要为他们想想呀,你这样上山他们放心吗,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呀,你不能这样自私呀,你不仅属于你自己,也属于你的家人、你的亲人、你的朋友、属于职工,属于企业,你为什么就不替他们想想呀……”说着说着这位职工就抽泣起来。
周书记开始时给职工们解释说不会有事,到后来他干脆就不说话了,再到后来他开始训斥别人,说这些劝说者干涉和阻挠了他的正常工作。
这就是军人的方式,这就是老兵的脾气。因为这一次周书记是准备到山上去和职工一起过中秋和国庆双节的。自青藏铁路开工以来,周玉成书记就在机关和广大职工中间,针对青藏铁路不平凡的历史和施工进程,组织和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鼓动等重要活动,为施工生产创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思想动力。这次从陕西出发之前,他就组织机关及附近单位在青藏线施工的职工家属召开座谈会,向她们讲述企业几十年来和青藏铁路的关系,讲风火山隧道施工的重要意义,讲一人上高原,全家做贡献的关系和道理。周书记还到集团公司所属的技校、卫校、子校和幼儿园向学生们介绍青藏铁路的施工进展和施工难度。随后他和有关人员带着学生们制作的1000多件手工慰问品和慰问信满腔热情来到了格尔木。
周书记是决意要上风火山的,他上风火山好像已经有“瘾”了,人刚到格尔木可他的心已经飞到了风火山上。
职工们见劝不住书记,就想出了高招,他们搬出了2001年青藏铁路开工时曾负责过朱镕基总理保健工作的解放军22医院副院长杜智敏少将出面劝解,说明他这样的身体状况上山的危险性,周书记当面算是给面子答应不上山了,可是回到指挥部他依然“我行我素”,作着上山的准备。
无奈之下,指挥部人员只好也为周书记作上山的准备,他们在车里装上氧气瓶并将氧气管通到座位上方,可随时取吸,同时还带上各种应急药物,并私下嘱托随车医生,只要发现周书记有不良反应就直接往回返,不要征求任何人的意见。就这样,周玉成书记再一次来到了风火山上,来到了职工中间。
谈到九上风火山,周玉成书记自己也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说清楚其复杂的内心感觉,他说这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良知,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周书记说:“从五十年代我们这个群体就开始了青藏铁路建设的接力赛,一棒接一棒、一代接一代跑到今天,形式上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巧合,而实际上则是历史的必然。就一个单位几代人和一条铁路近半个世纪不了的情结,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企业几十年的传承,铸就了宝贵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在风火山隧道的施工中就表现出了风火山精神,以风火山精神为基础总结出来的青藏铁路精神,这些精神不仅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永恒动力,也是民族精神最闪光的部分。”
当记者提及为什么带着严重的心脏病还要一次次地不听劝阻上到风火山时,周玉成书记很冷静地说:“谁都知道风火山是无人区,那里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在那里工作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损伤。我曾对山上的职工说过,能站在风火山上就是一种奉献,在风火山参加施工更是对青藏铁路的巨大贡献。我的心脏是有点问题,但是职工们长期在山上工作,我临时上去看看他们是应该能做得到的,我克服困难是暂时的,而且事实证明我做到了,没出什么问题,这也许是精神作用,也有可能是战友们的在天之灵在保护着我,总之,只要想到职工们还在山上付出生命的一部份,我就什么心理负担都没有了,上风火山就变得轻松起来。我总觉得:任何自认为伟大的个体,只要离开群体、离开单位他都将变得非常渺小,一事无成。”
周玉成书记感慨地说,“青藏铁路开工之前,西方媒体曾断言:青藏铁路过不了风火山。今天,我们不仅用铁的事实回击了他们的一派胡言,而且我们的隧道施工技术和质量都是全世界最棒的,因为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工人阶级,我们是中国的‘国字号企业’。”
7月1日,青藏铁路就要全线通车了。周玉成书记说他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邀请一位对青藏铁路和铁道兵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实力的作家,真实记录下铁十师和中铁二十局集团在中国铁路建筑史上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是为了企业,更是为了战友,为了铁道兵,为了一份永不能释怀的情感。
初夏时季,记者有幸陪同周玉成书记和他的老战友,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李木生一起再一次登上风火山,横跨雪域高原,拍下了这位老兵重走青藏线、再上风火山的一些感人场面。
1、在飞往西宁的飞机上,透过万米高空的光亮,周玉成书记看着报纸上关于青藏铁路即将通车的消息,几代筑路人半个世纪的青藏梦就要圆了,老兵的心如起潮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
2、在西宁,作家李木生采访了我国首席高原病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当得知周玉成书记的心脏里安了五个支架并反复多次上到海拔5000多米的缺氧地区时,吴院士称周书记“创造了人类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发现,这其中有可能预示着某种新的保健理论。”
3、踏着战友的足迹,沿着战友修建的铁路,周书记一行来到在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专门为装运原子弹而建造的被命名为“上星站”的车站旁,周书记激动不已,坐在已经废弃了的路基上,抓着那一段好像是放置在博物馆里的钢轨,周书记充满了深深的眷念。
4、来到“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前,一向严谨的周玉成书记变得十分活跃起来,唱起“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跳起随兴而发的舞蹈,老兵的眉宇间充满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的豪情和傲气。
5、走下路基,来到青海湖边,青灵灵的湖水卷起千堆冰雪,面对雄阔的美景,壮怀激烈的老兵脱口朗诵起即兴而来的诗句:你从洪荒中走来,你从混沌中走来,你从诗经楚辞里走来,你从唐诗宋词里走来,你从中华儿女的血脉里走来,你从我们的梦幻里走来,啊!这就是我们的河山,这就是我们的神州……
6、大家都提醒该上路了,可老兵还在湖边的冰堆上流连忘返,不经意间,从激动转入寂静的他轻轻弯下腰来,满怀深情地拥抱那冰雪,亲吻那冰雪,其情其景就耸立一尊永恒的雕塑,凝固在我记忆的深处。
7、关角隧道是铁十师上个世纪建成的当时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也是老兵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的战友们为隧道的贯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隧道口,老兵迈着沉重的步履躇行,也总是躲着别人的视线,更不愿面对我的镜头,于是我只好留下了这张没有人物的关角隧道。
8、快离开关角隧道时,老兵说隧道旁边有他住过的营房,并瞩咐我多拍点依稀可见的营房的废墟留给他,当我邀请他站在营房旧址上留影纪念时,老兵却已转身向着远方的雪山久久的凝视,在他的背影里,我看到了那夺眶而出的晶莹的泪水,听到了老兵的心声。于是我拍下了这些荒地上的营房遗迹和那一株株衰草,一片片残缺的土坯,一缕永恒的夕阳,还有这片土地上不散的军魂。
青藏铁路工地上的工人
【 2009-09-04 16:06 】 【来源: 新华网 】
吴宗学:从“不愿意来”到“不愿意走”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不愿意来的。”7月12日,在那曲地区的中铁隧道局指挥部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宗学指挥长在记者提出采访请求后沉默了好大一会,才开口说道。他说,自己上青藏线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谁都知道这在缺氧严重的高海拔地区意味着什么。但是隧道局领导找他谈话,讲他的病可以在工地医院治,讲现在工地管理工作不到位,领导力量薄弱,施工屡屡出纰漏,遭到青藏铁路总指挥部严厉批评……他坐不住了。2003年6月28日,他告别了位于河南省的中铁隧道局一处,来到了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那曲地区,开始坐镇指挥隧道局在此施工的23标段。
1954年生的吴宗学是青藏铁路建设者中少有的高龄成员,身体并不强壮的他上线后一个多月都头疼不消、难以入眠。然而来到那曲的第二天,他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就与其他同志一起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坚持每天召开碰头会,研究提高工效、强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以前的指挥部命令式作风盛行,上下沟通不够,吴宗学就从改变管理观念入手,在指挥部重新树立起平等交流、充分沟通的工作作风。他对大家说,人都是平等的,指挥长和民工都是来青藏铁路“打工的”,我们一定要对职工平等管理,多用理性化的方法把道理讲透,管理中要讲人性化。他不仅在自己的职工面前平易近人,体贴冷暖,对协作队伍的民工兄弟也倍加关怀。在他的领导下,中铁隧道局工地切实实现了正式职工与民工“统一住宿、统一饮食和统一医疗保障”,而且施工队伍撤离时都优先保证兑现民工工资,然后才发职工的工资。
吴宗学还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他是技术人员出身,对铁路施工的各个环节都颇有心得。在工地巡查时,当他看到有的施工人员在细节上做得不到位时,就当场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小到片石路基,大到桥梁桩体,他都给予细致的点拨。久而久之,大家有了技术问题,不管大小都来找他,“出点子”成了他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谈到这一点,他平淡地说:“土建工程,管理是关键,技术人员指导不到位会造成浪费,还会破坏环境,必须把工序安排好;高原上施工,还必须尽可能地节省人工,指挥长不多动动脑筋,行吗?”
在吴宗学的带领下,23标段的工程有了明显的改进,质量大为提高。过去受过批评的涵洞施工部分,今年在上级检查时已经得到了表扬。今年,接近铺轨前沿的23标段已完成全部主体工程。
“我现在是能坚持就坚持。”吴宗学苦笑着说,他的支气管炎到了工地上并没有像领导说的那样“能治好”,反而还在加重:“在平原上都治不好,到了高原上怎么可能治好?”工期很紧,换人已不可能,此时的他已经没有退路。事实上,吴宗学一直在拼命。他到工地上后,不管身体多难受,从未要求下山休养,上级关心他的健康,安排他去拉萨休养,他也不愿意去。即使每次去开会,他也是短短几天就急匆匆地赶回来。“你一走,谁给出点子?技术方面不放心,走不开啊!”
吴宗学的儿子在重庆上大学,小伙子去年就吵着要来青藏高原看望老爸,他却怕影响工作,铁着心阻止了儿子:“你敢上来我就不理你!”他爱人有心脏病,连海拔较低的拉萨都不能来。说到这些,吴宗学又陷入了沉默,他的眼睛里,分明有点点泪光。
青藏铁路工地上的工人
【 2009-09-04 16:06 】 【来源: 新华网 】
庞国强:“外来妹”中出了个“双料劳模”
青藏线上号称“一天四季”,天气复杂多变。当记者离开那曲城区时,天气还十分晴好,走了半小时就开始电闪雷鸣,细碎的冰雹夹着大雨砸了下来。据同行的青藏铁路拉萨指挥部宣传部沈忠副部长介绍,此地多雷暴天气,有一种直接击地的“滚地雷”十分可怕,经常击死牧区的牛羊。而我们要找的庞国强工程师,就工作在此地条件最差的21标段第2项目部。
越野车在泥泞的施工便道上跋涉了几十公里,终于拐进了简陋的第2项目部营地,一个裹着雨衣的高大汉子闻声迎了出来。他面庞黝黑,身高足有1.80米多,却瘦得颧骨凸出。他就是庞国强,新疆北新路桥建设公司副总经理,21标段第2项目部的负责人。
作为整个青藏线上不多的几支非中铁系统队伍之一,庞国强手下的新疆公司被他自嘲为“外来妹”,他们也是首次走出新疆承包铁路工程,自然有惶恐之感。然而“外来妹”干的活儿并不比铁路系统的“嫡系部队”差,截止到2004年5月1日,他们已完成桥涵主体工程量的90%,路基工程量的82%,土方90万方,进度和质量都令人满意。庞国强本人也于今年6月29日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劳模,加上1999年获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模称号,他成了罕见的“双料劳模”。
庞国强的工地离那曲城区的指挥部有40公里,但这40公里却成了通讯和电力的盲区。由于地形复杂,手机没有信号,电话线也无法架设,甚至电台也因为多雷电天气无法使用,有什么事都只能跑路去办,发电也只能自己解决。庞国强说,今年还好,他们在施工中发现5公里外的一个碴场居然有手机信号,现在有事就跑到那里去打电话。而他们的工地位于那曲河畔,环境恶劣,每年都有几个月刮六七级大风,雨季的洪水冲断施工道路、阻断材料供应也是常事。
条件艰苦,庞国强却并非那种向困难低头的人。他说:我们是“外来妹”,但我们的办公条件要搞成第一流,施工质量也要第一流!为此他不惜成本购进电脑、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同时为职工和民工们创造了舒适的住宿和生活环境。在雨季施工时,他每天都亲自到材料库过问材料供应,与一线施工机械司机同行、同吃、同宿,在洪水冲断道路时就立即赶往一线,靠前指挥,一连十多个小时都不休息。这样的工作量,在平原都吃不消,何况是在严重缺氧的高原!
庞国强为此也付出了代价。高原上的人们很难吃胖,但这个身高1.80米多的硬汉子,体重仅有55公斤,连同事们都说他的腿瘦得像麻秆,可怕!他却只是嘿嘿地笑。
采访完,记者一行和庞国强在指挥部食堂用餐,很少提起家人的他才说起自己的伤心事:他出身铁路工程世家,父母曾在兰新铁路一期工程工作,而他本人则干过二期工程。12岁那年,母亲突然逝世,成年后的他又东奔西跑,先后参与湖北襄十高速公路、川藏公路等建设工程,很少有时间照顾父亲及家人。“孝”字是他的切肤之痛。“我们搞铁路工程的人……”他摇摇头,语气哽咽,说不下去了。
大家丨高寒缺氧、钾瘫昏厥……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的艰难岁月
央视科教 2017-12-06 13:00:45
原标题:大家丨高寒缺氧、钾瘫昏厥……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的艰难岁月
天路
三代人的梦想
一条横跨半个多世纪的生命线
他几经生死
却依然坚守一线
青藏铁路总设计师 【李金城】
大家说
青藏铁路填补了西藏自治区无铁路的历史,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李金城
2007年7月1日,一条跨越了半个世纪的铁路,在这一天正式通车。在当时,这是全世界唯一一条在高寒冻土条件下,可以让列车高速行驶的铁路,很多人愿意称它为天路,但它真正的名字,叫做青藏铁路。
陕西省西安市的中铁第一设计勘察院,是很多中国铁路设计工作者们梦寐以求的归宿。
2017年11月8日,《大家》摄制组前往这里,采访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的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
38岁被任命为青藏铁路总设计师
李金城,1980年从兰州考入上海铁道学院(现同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铁第一设计勘察院兰州分院的外勘队,进行铁路野外勘察工作,一干就是将近20个年头。
2000年12月,我国铁道部正式任命李金城为青藏铁路总设计师,但这对于当时38岁并且从未担任过总设计师的李金城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耗时48年,分为两期工程。1958年由西宁至格尔木段的常规铁路正式开始动工,全长814千米,由庄心丹,张树森,两任设计师完成。但由格尔木至拉萨的1142千米高原铁路,犹如巨石一般压到了年仅38岁的李金城身上。
西藏自治区,处于我国的西南边陲,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接壤,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并且具有丰富的地下资源。但在青藏铁路未建成之前,西藏人民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少之又少。
李金城:我们搞勘察设计,基本上是没有人的地方,当时是很艰苦的。它上面是缺氧,压力低,它这个饭不容易熟的,所以我们除了白菜就是土豆,别的菜没有,煮不熟,我们那个傅志寰部长,到我们队伍里,一掀开钻进去一看,看了几个土豆,眼泪就掉下来了。
从勘探、选线、画图,李金城用自己的双脚在这条天路上,已经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也逐渐被大家安上了活地图的称号。
解决冻土这一世界性难题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由格尔木作为起点,通往拉萨,全长1142千米,但这1142千米,和一期工程的难度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说,高原地区带来的高寒、缺氧是对李金城的巨大挑战,那么在勘探工作进行到唐古拉段的时候,冻土问题对于整个建设工作而言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难关。
李金城:最难解决的就是冻土,第一就是说你多年冻土,550公里它是个范围,这个范围它的冻土现象很多,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地温是哪一种分界的,含冰量是多少,你要搞的很清楚。
面对如此特殊的地理环境,并且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李金城和刘铮平(冻土队队长)选择借鉴前两任总设计师的经验,但效果并不理想。
刘铮平:保证不了热量不传下去,那能不能保证把冷量给传下去。
无法保证热量不传入冻土中的被动性方法,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难度,这让李金城彻夜难眠。但经过了多次试验,李金城决定,命令冻土队长刘铮平,由被动性方法,转为主动性,彻底解决了冻土这道难关。
无法忘却的天路
在高原工作多年,游走过多次生死边缘的李金城记忆力已严重衰退,在问到多年前的经历时,他说脑中只剩下了记忆的碎片。
如今青藏铁路从青海西宁始发通往西藏拉萨仅需要21小时,但在这21小时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半个多世纪的工期,三代人的呕心沥血。
今天乘坐这趟列车的乘客们,之所以还能看到奔跑跳跃的藏羚羊,正是因为李金城当年绞尽脑汁,想出的一个既能保护当地环境,又不影响施工的万全之策。
李金城:我们当时在安多专门搞了一个叫植被再造技术,搞了这样一个实验段,在高原怎么种草植,我们成功了,所以你看安多的附近带全是我们自己种的。给动物设了通道,前线设了33处通道。
青藏铁路这一条翻越了崇山峻岭,跨越了盐湖沼泽,穿越了高原冻土的天路,对于李金城而言,是一生都无法忘却的,他早已把自己的生命与这条天路紧紧相连。
据数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5月31日,青藏铁路累计运送旅客高达1.15亿人次,累计运送货物4.48亿吨,对西藏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今我国铁路事业的日益壮大,离不开这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他们用眼泪,汗水甚至是生命,在我国铁路事业上,一次又一次的撰写着新的篇章。
青藏铁路,这条天路也将永久地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编导说
李金城总师常和我说一句话,咱们中国,最厉害的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办不到的。我想这话就应该可以概括他对于青藏铁路的感想吧。
李金城总师的故事太多,在唐古拉无人区钾瘫晕厥过去,在非洲勘探铁路时因为缺水只身一人昏倒在野外,甚至从高原上下来后断气了八分钟。李金城总师常和我说,活着真好,人活着不容易,活着就是胜利了。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多次穿越青藏高原这个生命禁区的人,对生命二字的理解。
(嘉宾李金城与编导鲁飞)
说实话,这期节目做的一点都不轻松,到拉萨的第一天,晚上头疼到夜里四点多才睡着,五点半,起床出发拍摄。由于是冬天, 藏区的含氧 只有平常时节的一半,这给摄制组拍摄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拍摄一些镜头时,摄像师必须屏住呼吸,才能尽量保持画面稳定。但在日喀则拍摄时,摄像师张保伟,为了拍一个镜头,屏住呼吸太久,结果大脑缺氧,一下就倒在了地上。但这让我想到的是,这样的辛酸苦辣,对于当年在建造这条天路的李金城,以及那些铁道兵们来说又算什么呢。牺牲的铁道兵们把自己的鲜血化作路基,用他们的精神铸造了这条翻越了崇山峻岭,跨越了盐湖沼泽,穿越了高原冻土的天路。
这期节目,我是带着浓厚的情感和感动做完的。嘉宾简单的三言两语,足以让你被青藏铁路这个超级工程所震撼,所感动。12月6日晚,敬请期待,一定会给你不一样的精彩。
导演简介
导演:鲁飞
代表作品:
《阮仪三 留住乡愁》
《王克雄 中华白海豚保护专家》
《李金城 天路》
大家
《李金城》
播出时间:12月6日 24:26
Engineering video
News reports
Related literature